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一、 隐性知识的源起及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 隐性知识的起源及其实践性 | 第9-10页 |
(二) 隐性知识的概念 | 第10页 |
(三) 隐性知识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四) 隐性知识的测量 | 第12-13页 |
(五) 隐性知识的获取 | 第13-14页 |
二、 情境判断测验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 第14-24页 |
(一) 情境判断测验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二) 情境判断测验的开发 | 第16-21页 |
(三) 情境判断测验的优点、缺点 | 第21-22页 |
(四) 基于情境判断测验的隐性知识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总体构想 | 第24-26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24-25页 |
(一) 师范生隐性知识研究现状 | 第24页 |
(二) 教育实习与师范生隐性知识获得 | 第24-25页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 第2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师范生隐性知识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26-47页 |
研究一 师范生隐性知识情境判断测验的编制 | 第26-3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35页 |
(一) 情境及反应选项开发模式的选择 | 第26-28页 |
(二) 情境及反应项目的收集 | 第28-29页 |
(三) 情境及反应项目的筛选 | 第29-30页 |
(四) 师范生隐性知识情境判断测验的预测 | 第30-35页 |
三、 研究结果 | 第35页 |
(一) 情境判断测验的有效性 | 第35页 |
(二) 数据预测结果的有效性 | 第35页 |
四、 讨论 | 第35-36页 |
研究二 教育实习前后师范生隐性知识的发展现状 | 第36-4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一) 被试 | 第36-37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三) 施测过程 | 第37页 |
(四)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三、 研究结果 | 第37-40页 |
(一) 教育实习前后师范生隐性知识总体差异 | 第37页 |
(二) 教育实习前后师范生好的策略与坏的策略对比 | 第37-39页 |
(三) 教育实习前后师范生隐性知识专业性质差异 | 第39-40页 |
(四) 教育实习前后师范生隐性知识性别差异 | 第40页 |
四、 讨论 | 第40-42页 |
(一) 教育实习前后师范生隐性知识的发展特点分析 | 第40-41页 |
(二) 不同文化背景下实习教师隐性知识对比 | 第41-42页 |
研究三教学反思前后师范生的隐性知识发展现状 | 第42-47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4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四、 研究结果 | 第44-47页 |
(一) 量的分析:教学反思前后隐性知识比较 | 第44页 |
(二) 质的分析:教学反思对师范生隐性知识获得的作用 | 第44-47页 |
第四部分 创新、不足及建议 | 第47-50页 |
一、 创新及不足 | 第47页 |
(一) 研究创新 | 第47页 |
(二) 研究不足 | 第47页 |
二、 建议 | 第47-50页 |
(一) 统一隐性知识的测量,加强隐性知识的宣传普及 | 第47页 |
(二) 完善教育实习的相关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权责关系 | 第47-48页 |
(三) 兼顾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第48页 |
(四) 提高师范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保障师徒互动的有效性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