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21-35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1 接触界面流体铺展与润湿效应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2.1.1 接触角润湿模型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2.1.2 移动接触线的铺展机制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2.2 表面润湿性对接触界面摩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2.3 胎-路摩擦系统中的润湿效应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0-32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32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2 固体表面液滴铺展与三相接触线的移动分析 | 第35-47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液滴平壁铺展的物理模型 | 第35-36页 |
2.3 边值条件的推导 | 第36-37页 |
2.3.1 固-液界面处的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2.3.2 液-气界面处的边界条件 | 第37页 |
2.4 方程简化及数值计算流程 | 第37-38页 |
2.4.1 方程的无量纲化 | 第37-38页 |
2.4.2 考虑弯曲液面曲率的膜厚演化方程 | 第38页 |
2.5 数值计算流程 | 第38-40页 |
2.5.1 初边值条件 | 第39页 |
2.5.2 重力项简化 | 第39-40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2.6.1 液滴铺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第40-42页 |
2.6.2 液滴铺展过程的“坍塌效应”与三相接触线的移动分析 | 第42-43页 |
2.6.3 三相接触线铺展半径随时间变化的标定律 | 第43页 |
2.6.4 接触线移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3 微织构表面液滴的铺展及其接触线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47-63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数值建模与仿真 | 第48-51页 |
3.2.1 Flow-3D数值模拟方法 | 第48页 |
3.2.2 建模与仿真 | 第48-51页 |
3.2.2.1 三维模型结构 | 第48-49页 |
3.2.2.2 流体类型与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3.2.2.3 边界条件与数值计算流程 | 第50-51页 |
3.3 润湿性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3.3.1 表面微织构设计与加工 | 第51-53页 |
3.3.2 接触角测量仪器与方法 | 第53-54页 |
3.4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3.4.1 织构类型对润湿接触角的影响 | 第54页 |
3.4.2 液滴铺展过程中接触线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54-60页 |
3.4.2.1 微织构促进液体铺展的力学作用机制 | 第55-57页 |
3.4.2.2 三相接触线的连续性特征 | 第57-58页 |
3.4.2.3 液滴铺展过程中各向异性特性 | 第58-60页 |
3.4.3 三相接触线的移动机制理论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液滴平壁铺展过程中的滞后效应及力学机制研究 | 第63-79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理论模型与数值计算 | 第63-67页 |
4.2.1 理论模型分析 | 第63-65页 |
4.2.2 数值模型计算 | 第65-67页 |
4.3 滞后性实验方法 | 第67-72页 |
4.3.1 固体表面形貌设计 | 第67-69页 |
4.3.2 ISO 25178-2三维形貌参数及表征 | 第69-71页 |
4.3.3 接触角滞后测量与方法 | 第71-72页 |
4.4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72-76页 |
4.4.1 滞后效应的成因及力学作用机制 | 第72-74页 |
4.4.2 表面形貌与滞后效应的关联性研究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5 表面润湿性对橡胶滑动接触界面摩擦特性的影响 | 第79-93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理论模型 | 第80-81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81-85页 |
5.3.1 实验设备 | 第81-82页 |
5.3.2 实验试样制备和方案设计 | 第82-84页 |
5.3.3 实验步骤 | 第84-85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5-92页 |
5.4.1 湿滑条件下的橡胶滑动摩擦过程分析 | 第85-87页 |
5.4.2 不同润湿性液体润滑条件下的橡胶滑动摩擦过程分析 | 第87-89页 |
5.4.3 固-液接触角与滑动摩擦系数的关联性研究 | 第89-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不同水膜厚度下轮胎抗湿滑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93-109页 |
6.1 引言 | 第93页 |
6.2 轮胎滑水机理及研究模型 | 第93-95页 |
6.3 轮胎制动性实验研究 | 第95-100页 |
6.3.1 实验设备 | 第95-97页 |
6.3.2 实验材料与方案 | 第97-99页 |
6.3.3 实验步骤 | 第99-100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7页 |
6.4.1 轮胎在湿滑路面上的制动过程分析 | 第100-102页 |
6.4.2 水膜厚度对轮胎抗湿滑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7页 |
6.4.2.1 水膜厚度对湿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6.4.2.2 水膜厚度对制动效果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9-11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1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