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参数测定的仪器及技术论文

汽车零部件级电磁兼容(EMC)测试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课题背景第13页
        1.1.2 课题意义第13-15页
    1.2 汽车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EMI测试技术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EMS测试技术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汽车电磁兼容测试技术基础第19-31页
    2.1 电磁场理论基础第19-24页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第19-23页
        2.1.2 均匀平面波第23-24页
    2.2 汽车电磁兼容定义第24-25页
    2.3 汽车电磁兼容三要素第25-27页
        2.3.1 汽车电磁骚扰源第25-26页
        2.3.2 耦合途径第26-27页
        2.3.3 敏感设备第27页
    2.4 汽车电磁兼容标准第27-30页
        2.4.1 汽车电磁兼容国际性标准第27-28页
        2.4.2 欧洲汽车电磁兼容标准第28-29页
        2.4.3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电磁兼容标准第29页
        2.4.4 国内汽车电磁兼容标准第29页
        2.4.5 国内电磁兼容标准制定建议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汽车零部件级EMI与EMS测试技术第31-45页
    3.1 被测设备工作状态的选择及配置第31页
    3.2 汽车零部件级EMI测试技术分析第31-34页
        3.2.1 EMI测试原理及方法第31-32页
        3.2.2 辐射发射测试技术第32-33页
        3.2.3 传导发射测试技术第33-34页
    3.3 汽车零部件级EMS测试技术第34-43页
        3.3.1 EMS测试原理及方法第34-36页
        3.3.2 电波暗室辐射抗扰度测试技术第36-38页
        3.3.3 大电流注入测试技术第38-39页
        3.3.4 电源线传导抗扰度测试技术第39-40页
        3.3.5 控制/信号线的瞬态传导抗扰度测试技术第40-41页
        3.3.6 静电放电测试技术第4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4章 车载中控控制模块测试及整改分析第45-63页
    4.1 中控控制模块EMI测试第45-52页
        4.1.1 辐射发射测试第45-50页
        4.1.2 传导发射测试第50-52页
    4.2 中控控制模块EMS测试第52-60页
        4.2.1 大电流注入测试第52-54页
        4.2.2 传导抗扰度测试第54-56页
        4.2.3 电波暗室辐射抗扰度测试第56-58页
        4.2.4 静电放电测试第58-60页
    4.3 测试结论第60-61页
    4.4 整改措施第61-62页
        4.4.1 辐射发射测试整改措施第61页
        4.4.2 大电流注入测试整改措施第61页
        4.4.3 电波暗室辐射抗扰度测试整改措施第61-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移动设备EMS测试系统构建及特性研究第63-68页
    5.1 移动设备EMS测试台架搭建第63-65页
        5.1.1 测试设备第63页
        5.1.2 测试布置第63-64页
        5.1.3 EMC32软件模板第64-65页
        5.1.4 移动设备EMS测试严酷度等级第65页
    5.2 辐射天线的特性分析第65-67页
        5.2.1 驻波比分析第65-66页
        5.2.2 辐射场强分析第66-67页
    5.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弯角车身件冲压回弹控制与同步工程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瞬态耦合方法侧风环境下汽车高速气动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