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概念和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2.1 大学生就业能力 | 第16-20页 |
2.1.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CareerEDGE就业能力模型的构成要素 | 第16-19页 |
2.1.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大学生就业指导 | 第20-21页 |
2.3 就业能力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 第21-23页 |
第3章 中国石油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现状 | 第23-37页 |
3.1 学校就业情况和学生需求分析 | 第23-32页 |
3.1.1 学校就业情况 | 第23-28页 |
3.1.2 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 第28-32页 |
3.2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 第32-34页 |
3.2.1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展历程 | 第32页 |
3.2.2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重心 | 第32-33页 |
3.2.3 就业指导课程和形式 | 第33页 |
3.2.4 就业指导队伍 | 第33-34页 |
3.3 学校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3.1 就业指导理念偏差 | 第34页 |
3.3.2 就业指导人员缺位 | 第34页 |
3.3.3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足 | 第34-35页 |
3.3.4 就业指导的对象受限 | 第35页 |
3.3.5 学生参与目的性偏差 | 第35页 |
3.3.6 就业指导机构功能弱化 | 第35-36页 |
3.3.7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仍需完善 | 第36-37页 |
第4章 构建提升就业能力的就业指导模式 | 第37-58页 |
4.1 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 第37-38页 |
4.2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特点 | 第38-40页 |
4.3 就业指导理念与原则 | 第40-42页 |
4.3.1 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 第40-41页 |
4.3.2 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原则 | 第41-42页 |
4.4 就业指导机构与队伍 | 第42-47页 |
4.4.1 健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 | 第42-43页 |
4.4.2 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 第43-47页 |
4.5 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式 | 第47-54页 |
4.5.1 就业指导的内容 | 第47-49页 |
4.5.2 就业指导的方式 | 第49-54页 |
4.6 塑造大学生就业文化氛围 | 第54-55页 |
4.6.1 大学生就业文化的重要性 | 第54-55页 |
4.6.2 大学生就业文化建设 | 第55页 |
4.7 发挥就业指导的反馈作用 | 第55-58页 |
第5章 就业指导的保障措施 | 第58-61页 |
5.1 就业能力提升纳入高校办学理念 | 第58页 |
5.2 学校人财物的支持 | 第58-61页 |
5.2.1 稳定就业指导队伍 | 第58-59页 |
5.2.2 保证就业指导的充裕资金 | 第59页 |
5.2.3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59-60页 |
5.2.4 加强就业场地建设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