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开花与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6-38页
    1.1 水稻开花过程研究第16-20页
        1.1.1 水稻开花过程第16-17页
        1.1.2 开花过程中花器官的细胞结构变化第17页
        1.1.3 水分在开花中作用第17-18页
        1.1.4 影响开花因素第18-19页
        1.1.5 水稻开花内在机制第19-20页
    1.2 植物水孔蛋白研究第20-24页
        1.2.1 水孔蛋白特性及分类第20-21页
        1.2.2 水孔蛋白结构第21页
        1.2.3 水孔蛋白功能第21-23页
        1.2.4 水孔蛋白在开花及逆境中作用第23页
        1.2.5 水孔蛋白基因家族的表达第23-24页
    1.3 水稻胚乳发育研究第24-28页
        1.3.1 水稻胚乳发育过程第24-25页
        1.3.2 水稻胚乳发育特点第25-27页
        1.3.3 水稻胚乳发育的相关基因第27-28页
    1.4 植物基因表达研究技术第28-36页
        1.4.1 mRNA差别显示技术(ddRT-PCR)及应用第29-31页
        1.4.2 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及应用第31-32页
        1.4.3 基因表达序列分析技术(SAGE)及应用第32-33页
        1.4.4 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及应用第33-34页
        1.4.5 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及应用第34-35页
        1.4.6 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及应用第35-3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6-38页
第2章 水稻开花过程中水孔蛋白PIP基因家族的表达特征研究第38-6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8-47页
        2.1.1 水稻材料第38-39页
        2.1.2 形态学统计分析第39页
        2.1.3 细胞切面面积统计分析第39-41页
        2.1.4 总RNA的提取第41-43页
        2.1.5 cDNA的合成步骤第43页
        2.1.6 荧光定量PCR的序列检测第43-46页
        2.1.7 荧光定量PCR分析第46页
        2.1.8 冷胁迫下水孔蛋白基因家族表达分析第46-4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7-62页
        2.2.1 形态学观察及统计结果第47-49页
        2.2.2 细胞切面面积观察及统计结果第49-51页
        2.2.3 RNA的提取质量及测序结果第51-52页
        2.2.4 荧光定量PCR结果第52-59页
        2.2.5 水孔蛋白基因表达聚类结果第59-61页
        2.2.6 冷胁迫下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结果第61-62页
    2.3 讨论第62-66页
第3章 水稻胚乳发育过程的基因表达特征研究第66-10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6-75页
        3.1.1 水稻材料第66-67页
        3.1.2 总RNA的提取第67页
        3.1.3 RNA测序(RNA-Seq)的技术流程第67页
        3.1.4 数据处理流程第67-68页
        3.1.5 基因表达的注释流程第68页
        3.1.6 基因的分布统计第68页
        3.1.7 基因表达量统计第68-69页
        3.1.8 显著性差异基因分析第69页
        3.1.9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第69页
        3.1.10 水稻数据库整合分析第69-70页
        3.1.11 Gene Ontology(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第70-71页
        3.1.12 生物学通路分析第71页
        3.1.13 转录因子(TF)分析第71-72页
        3.1.14 生物信息学软件/网站介绍第72-73页
        3.1.15 荧光定量PCR分析第73-7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75-98页
        3.2.1 RNA提取质量结果第75页
        3.2.2 测序质量评估结果第75-77页
        3.2.3 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结果第77-78页
        3.2.4 基因的分布结果第78-80页
        3.2.5 基因表达量的统计结果第80页
        3.2.6 显著性差异基因的分析结果第80-81页
        3.2.7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结果第81-82页
        3.2.8 数据库的整合结果第82页
        3.2.9 Gene Ontology(GO)功能显著性富集结果第82-86页
        3.2.10 Pathway显著性富集结果第86-91页
        3.2.11 对表达量增幅前100的基因分析结果第91-93页
        3.2.12 转录因子分析结果第93-97页
        3.2.13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第97-98页
    3.3 讨论第98-102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5页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02-103页
    4.2 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21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OsSEC18和OsVPS37基因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水稻甘氨酸脱羧酶H亚基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