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OsSEC18和OsVPS37基因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52页
    1 蛋白质转运概述第13-22页
        1.1 蛋白质转运网络的组成第13-15页
            1.1.1 内质网第13-14页
            1.1.2 高尔基体第14-15页
        1.2 蛋白质运输和储存的场所—各种小泡和囊泡第15-18页
            1.2.1 蛋白质在ER和高尔基之间的运输小泡-CCV、COPI、COPII第15-17页
            1.2.2 蛋白质储存的场所—LV和PSV第17页
            1.2.3 MVB第17-18页
        1.3 囊泡分选信号(Vacuolar sorting signals)和受体(recptors)第18-20页
            1.3.1 囊泡分选信号第18-19页
            1.3.2 囊泡受体(vacuolar sorting receptors,VSR)第19-20页
        1.4 蛋白转运到囊泡的多种途径第20-22页
            1.4.1 ER-Golgi途径第20-21页
            1.4.2 ER-Golgi-CCV-LV途径第21页
            1.4.3 ER-Golgi-DV-PSV途径第21-22页
            1.4.4 ER-PAC-PSV第22页
    2 SNARE蛋白和膜融合第22-35页
        2.1 SNARE蛋白的发现第22页
        2.2 SNAREs蛋白的结构第22-25页
        2.3 SNAREs蛋白的分类第25页
            2.3.1 SNAREs蛋白的功能分类第25页
            2.3.2 SNAREs蛋白的结构分类第25页
        2.4 SNARE复合体的结构第25-26页
        2.5 SNAREs在小泡介导的蛋白转运中的功能第26-27页
        2.6 SNARE诱导膜融合的分子机制第27-28页
        2.7 已知的SNARE复合体第28-31页
        2.8 SNARE功能的调控因子第31-35页
            2.8.1 NSF和α-SNAP第31-33页
            2.8.2 Sec1/Munc18相似(SM)蛋白第33页
            2.8.3 Munc13s第33-34页
            2.8.4 Complexins第34页
            2.8.5 Synaptotagmin Ⅰ第34-35页
    3 ESCRTs蛋白和ESCRT复合体及其功能第35-52页
        3.1 ESCRT-0复合体第37页
        3.2 ESCRT-Ⅰ复合体第37-39页
        3.3 ESCRT-Ⅱ复合体第39-40页
        3.4 ESCRT-Ⅲ复合体第40-41页
        3.5 Vps4-Vta1复合体第41-43页
        3.6 ESCRT和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结构域第43-46页
            3.6.1 ESCRT-泛素相互作用第43-44页
            3.6.2 ESCRT-脂质相互作用第44-45页
            3.6.3 MIT结构域和MIT-相互作用元件第45页
            3.6.4 Bro1结构域第45-46页
        3.7 ESCRTs的细胞内功能第46-49页
            3.7.1 ESCRTs在MVB生物合成和受体负调控上的作用第46页
            3.7.2 ESCRTs从高尔基分选囊泡和溶酶体蛋白第46-47页
            3.7.3 向内的膜断裂生成内膜小泡第47页
            3.7.4 ESCRTs和细胞分裂第47-48页
            3.7.5 ESCRTs和病毒出芽第48页
            3.7.6 去泛素化第48-49页
            3.7.7 ESCRTs和细胞自我吞噬第49页
        3.8 植物里的ESCRT蛋白和ESCRT途径第49-52页
第二章 水稻NSF同源基因OsSEC18基因功能的研究第52-76页
    1 前言第52-56页
        1.1 NSF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第52-53页
        1.2 植物中SEC18基因的研究现状第53-55页
        1.3 核糖体酸性蛋白P0(ribosomal acidic P0 protein)的功能第55-56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6-61页
        2.0 本课题实验材料第56页
        2.1 本课题实验中所需质粒构建第56-58页
        2.2 蛋白质提取、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第58页
        2.3 凝胶过滤层析实验第58页
        2.4 蛋白质MALDI—TOF质谱(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第58-59页
        2.5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59-60页
        2.6 免疫共沉淀第60-61页
        2.7 植物组织材料切片第61页
    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61-74页
        3.1 转OsSEC18基因水稻植株表型分析第61-65页
        3.2 水稻胚乳OsSec18蛋白复合体的鉴定第65-67页
        3.3 OsSec18蛋白和Os60sP0蛋白体外相互作用区域第67-70页
        3.4 OsSec18蛋白和Os60sP0蛋白在体内也可相互作用第70-71页
        3.5 OsSec18蛋白和游离的Os60sP0蛋白相互作用第71-73页
        3.6 OsSEC18基因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73-74页
    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三章 水稻OsVPS37基因功能的研究第76-93页
    1 前言第76-77页
        1.1 Vps37蛋白的功能第76页
        1.2 水稻OsGS1-1蛋白的功能第76-77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7-80页
        2.1 本课题实验材料第77-78页
        2.2 本课题所需质粒的构建第78-79页
        2.3 基因枪法BY2细胞瞬时表达第79页
        2.4 酶活性检测第79-80页
    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80-91页
        3.1 OsVps37蛋白可以和OsGS1-1蛋白相互作用第80-83页
        3.2 OsVps28蛋白参与OsVps37蛋白和OsGS1-1蛋白的相互作用第83-86页
        3.3 OsVPS37基因和OsVPS28基因影响GS-GOGAT通路相关酶活性第86-89页
        3.4 OsVps37蛋白和OsGS1-1蛋白的作用方式第89-91页
    4 小结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19页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向日葵水、氮、盐耦合效应及其模拟
下一篇:水稻开花与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