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7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2.3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关系说明 | 第18-20页 |
2.1.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2 相关关系说明 | 第19-20页 |
2.2 FDI路径下国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2.2.1 国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2.2.2 FDI区位选择理论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2.3 产业转移承接力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2.3.1 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定性研究 | 第25页 |
2.3.2 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定量研究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42页 |
3.1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内涵 | 第28-29页 |
3.2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3.2.1 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力 | 第29-30页 |
3.2.2 国际产业转移鉴别力 | 第30页 |
3.2.3 国际产业转移支撑力 | 第30-31页 |
3.2.4 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力 | 第31-32页 |
3.3 基于城市群视角对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的补充修正 | 第32-35页 |
3.3.1 城市群的协调效应 | 第32-33页 |
3.3.2 协调力的指标选取 | 第33-35页 |
3.4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指标体系设计 | 第35-42页 |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5页 |
3.4.2 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 第35-39页 |
3.4.3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3.4.4 指标体系架构搭建 | 第40-42页 |
4 环长株潭城市群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实证分析 | 第42-57页 |
4.1 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状 | 第42-52页 |
4.1.1 经济发展现状 | 第42-48页 |
4.1.2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状 | 第48-51页 |
4.1.3 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2页 |
4.2 环长株潭城市群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实证分析 | 第52-56页 |
4.2.1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各项子能力实证分析 | 第52-55页 |
4.2.2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综合水平实证分析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环长株潭城市群提升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对策 | 第57-61页 |
5.1 提升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力 | 第57-58页 |
5.1.1 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 第57页 |
5.1.2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 第57-58页 |
5.2 提升国际产业转移鉴别力 | 第58页 |
5.2.1 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服务平台 | 第58页 |
5.2.2 提高教育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 第58页 |
5.3 提升国际产业转移支撑力 | 第58-59页 |
5.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商业便利化 | 第58-59页 |
5.3.2 强化园区载体建设,积极促进产业集聚 | 第59页 |
5.4 提升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力 | 第59-61页 |
5.4.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配套服务能力 | 第59页 |
5.4.2 加强科技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