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文章主要结构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小额诉讼制度概述 | 第14-17页 |
(一) 小额诉讼制度简介 | 第14页 |
(二) 小额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 | 第14-17页 |
1. 利于民众接近司法 | 第15页 |
2. 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 第15-17页 |
二、我国小额诉讼制度适用情况 | 第17-19页 |
(一) 小额诉讼制度适用预期 | 第17页 |
(二) 小额诉讼制度适用现状 | 第17-19页 |
三、我国的小额诉讼制度适用“遇冷”的原因 | 第19-28页 |
(一) “标的额”标准欠灵活 | 第19-23页 |
1. 现有标的额条件及适用情况 | 第19-21页 |
2. “小额”案件与“简单”案件的不对应性 | 第21-23页 |
(二) “案件类型”的限制 | 第23-24页 |
(三) 对一审终审的顾虑 | 第24-28页 |
1. 顾虑的根源:当事人对公正的追求 | 第25-26页 |
2. 顾虑的助推器:当事人对程序的陌生及不信任 | 第26页 |
3. 顾虑的“蝴蝶效应”:法官的审判压力 | 第26-28页 |
四、我国小额诉讼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28-36页 |
(一) 扩展“标的额”标准 | 第28-30页 |
1. 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立法模式 | 第28页 |
2. 强制适用与选择适用结合模式的优势 | 第28-29页 |
3. 强制与选择结合模式的具体适用 | 第29-30页 |
(二) 拓宽“案件类型” | 第30-31页 |
1. “案件类型”模式 | 第30-31页 |
2. “金钱给付”的拓宽 | 第31页 |
(三) 减少适用顾虑 | 第31-32页 |
1. 加强宣传与释明工作 | 第31-32页 |
2. 设立小额诉讼法庭 | 第32页 |
(四) 增加主体限制 | 第32-36页 |
1. 主体限制的合理性 | 第32-33页 |
2. 主体限制的对象 | 第33-35页 |
3. 主体限制的排除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