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一、旅游公共服务 | 第16-17页 |
二、同城化 | 第17-18页 |
三、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二、核心——边缘理论 | 第21页 |
三、大都市圈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北部湾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多维度分析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前期基础 | 第23-27页 |
一、北部湾经济区与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对比 | 第23-25页 |
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旅游公共服务的成效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一、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责 | 第27页 |
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必然要求 | 第27-28页 |
三、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战略的组成部分 | 第28页 |
四、促进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可行性 | 第29-31页 |
一、国家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 | 第29页 |
二、中央对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财政支持 | 第29-30页 |
三、北部湾经济区自身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 第30页 |
四、南北钦防四市关联度高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面临的困境 | 第31-34页 |
一、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 第31页 |
二、经济基础薄弱 | 第31-32页 |
三、四城同城化难以协调 | 第32页 |
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32-33页 |
五、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健全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国内同城化实践经验 | 第34-38页 |
第一节 国内同城化实践案例 | 第34-36页 |
一、广佛同城化案例分析 | 第34-35页 |
二、厦漳泉同城化案例分析 | 第35页 |
三、沈抚同城化案例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国内同城化实践的启示 | 第36-38页 |
一、城市关联度高是同城化的基础 | 第36-37页 |
二、政府部门在同城化中起主导作用 | 第37页 |
三、交通同城化是同城化战略的重点 | 第37页 |
四、密切合作是推动同城化的关键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北部湾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构想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原则 | 第38-39页 |
一、统筹兼顾原则 | 第38页 |
二、依法行政原则 | 第38-39页 |
三、公众参与原则 | 第39页 |
四、竞争合作原则 | 第39页 |
五、互惠共赢原则 | 第39页 |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内容 | 第39-41页 |
一、旅游交通服务同城化 | 第39-40页 |
二、旅游信息服务同城化 | 第40页 |
三、旅游应急救援同城化 | 第40页 |
四、旅游市场监管同城化 | 第40页 |
五、旅游志愿服务同城化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对策 | 第41-44页 |
一、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能力 | 第41页 |
二、加强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 第41页 |
三、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 第41-42页 |
四、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 | 第42页 |
五、塑造北部湾旅游公共服务品牌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