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写作理论的教学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0页 |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0页 |
(四) 相关文献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第10-14页 |
一、神思理论的形成与基本内涵 | 第14-24页 |
(一) 刘勰与《文心雕龙》 | 第14-15页 |
(二) “神思”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三) 神思的现代心理阐释 | 第16-17页 |
1、“神思”与想象 | 第16页 |
2、“神思”与灵感 | 第16-17页 |
3、“神思”与思维 | 第17页 |
(四) 《文心雕龙》的“神思”理论 | 第17-24页 |
1、“思理之妙,神与物游” | 第17-20页 |
2、“驭文首术,谋篇大端” | 第20-22页 |
3、“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 第22-23页 |
4、“博见之粮,贯一之药” | 第23-24页 |
二、神思理论对历代诗文创作指导的实践价值 | 第24-35页 |
(一) 南朝时期的神思理论 | 第24-27页 |
1、《诗品》与《文心雕龙》写作理论 | 第24-25页 |
2、神思理论与《颜氏家训》 | 第25-26页 |
3、神思理论的诗文写作实践:《兰亭集序》 | 第26-27页 |
(二) 唐宋时期的神思理论 | 第27-30页 |
1、神思理论与《诗式》 | 第27-28页 |
2、神思理论与《沧浪诗话》 | 第28页 |
3、神思理论与《送孟东野序》 | 第28-29页 |
4、神思理论的诗文写作实践:《祭侄文稿》 | 第29-30页 |
(三) 明清时期的神思理论 | 第30-35页 |
1、神思理论与《叙小修诗》 | 第30页 |
2、神思理论与“桐城派” | 第30-31页 |
3、神思理论与《人间词话》 | 第31页 |
4、神思理论的诗文写作实践:《项脊轩志》 | 第31-35页 |
三、神思理论构建了现代写作技法理论基本体系 | 第35-42页 |
(一) 神思理论的写作技法 | 第35-37页 |
1、构思与布局 | 第35-36页 |
2、立意与剪裁 | 第36页 |
3、章句与炼字 | 第36-37页 |
4、论证与说理 | 第37页 |
(二) 神思理论构建现代写作技法理论 | 第37-42页 |
1、神思理论对历代技法的影响 | 第37-38页 |
2、神思理论对现代写作技法理论的构建 | 第38-42页 |
四、神思理论在现代写作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 第42-53页 |
(一) 写作教学案例:《写实与写虚》教学实录 | 第42-50页 |
(二) 写作教学的神思理论案例分析 | 第50-53页 |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 第50页 |
2、给学生以写作自由 | 第50-51页 |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第51页 |
4、重视写作章法布局 | 第51页 |
5、灵活使用写作技法 | 第51-53页 |
反思 | 第53-56页 |
(一) 对神思理论写作教学本质的反思 | 第53-54页 |
(二) 对神思理论写作教学策略的反思 | 第54页 |
(三) 对神思理论写作教学过程的反思 | 第54-55页 |
(四) 对神思理论写作教学评价的反思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