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文心雕龙》“物色”观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 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第8-14页
一、“物色”的渊源流变及其内涵第14-20页
 (一) 释“物”第14-15页
 (二) 释“色”第15-16页
 (三) “物色”词义考辨第16-20页
  1. 刘勰提出“物色”的缘由第16-18页
  2. 刘勰“物色”观的内涵第18-20页
二、刘勰“物色”观的理论构成与批评实践第20-31页
 (一) 以“性情”为本的文学本体论第20-23页
  1.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情志”论第20-21页
  2. “理定而后辞畅”的立文之源第21-22页
  3. “属采附声,与心徘徊”的主体倾向第22-23页
 (二) 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第23-27页
  1.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感物吟志”论第23-24页
  2. “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的“心物交融”说第24-26页
  3. “入兴贵闲、析辞尚简”的自然文风第26-27页
 (三) “物色尽而情有余”的批评鉴赏论第27-31页
三、刘勰“物色”观的审美特征第31-39页
 (一) “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的妙合无垠美第31-33页
 (二) “不加雕削、曲写豪芥”的自然清丽美第33-36页
 (三)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畅游愉悦美第36-39页
四、刘勰“物色”观的影响及意义第39-44页
 (一) 刘勰“物色”观对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影响第39-41页
  1、“物色”观对“物感”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第39-40页
  2、“物色”观对“滋味”说的影响第40页
  3、“物色”观对“意境”论的影响第40-41页
 (二) 刘勰“物色”观对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意义第41-44页
注释第44-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0-51页
后记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选》论体研究
下一篇:《文心雕龙·神思》写作理论的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