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页 |
1.2 高氯酸盐的特性和来源 | 第20-23页 |
1.2.1 高氯酸盐的理化特性 | 第20-22页 |
1.2.2 高氯酸盐的来源 | 第22-23页 |
1.3 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 | 第23-25页 |
1.3.1 高氯酸盐在国外的污染现状 | 第23-24页 |
1.3.2 高氯酸盐在中国的污染现状 | 第24-25页 |
1.4 高氯酸盐的危害 | 第25-28页 |
1.4.1 动物实验研究 | 第26页 |
1.4.2 人类流行病学研究 | 第26-28页 |
1.5 高氯酸盐污染的控制及修复技术 | 第28-38页 |
1.5.1 物理吸附 | 第28-31页 |
1.5.2 离子交换 | 第31-32页 |
1.5.3 膜分离 | 第32-33页 |
1.5.4 化学还原 | 第33-35页 |
1.5.5 电化学还原 | 第35页 |
1.5.6 生物降解 | 第35-38页 |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第2章 生物碳及其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 第41-49页 |
2.1 茶籽壳主要组分测定 | 第41-44页 |
2.1.1 茶籽壳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 | 第41-42页 |
2.1.2 表面元素测定和重金属元素测定 | 第42-43页 |
2.1.3 茶籽壳组分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2.2 生物碳制备方法 | 第44页 |
2.3 改性生物碳材料制备方法 | 第44-46页 |
2.3.1 生物碳氮掺杂改性 | 第44-45页 |
2.3.2 生物碳苯扎氯铵改性 | 第45-46页 |
2.4 双功能生物碳材料制备方法 | 第46页 |
2.5 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 第46-49页 |
2.5.1 材料表面形貌 | 第46-47页 |
2.5.2 材料比表面积和孔隙度 | 第47页 |
2.5.3 X-射线衍射图谱 | 第47页 |
2.5.4 拉曼光谱 | 第47页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47页 |
2.5.6 Zeta电位 | 第47-48页 |
2.5.7 电化学性能 | 第48-49页 |
第3章 生物碳对高氯酸盐的去除作用及机理研究 | 第49-67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生物碳材料表征 | 第50-55页 |
3.3 不同影响因素对高氯酸盐去除影响 | 第55-59页 |
3.3.1 pH值对高氯酸盐吸附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 溶液温度对高氯酸盐吸附的影响 | 第56-59页 |
3.3.3 共存阴离子对高氯酸盐吸附的影响 | 第59页 |
3.4 生物碳吸附动力和吸附等温线 | 第59-61页 |
3.5 高氯酸盐吸附容量与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3.6 生物碳对高氯酸盐的吸附机制研究 | 第63-65页 |
3.6.1 吸附机制研究方法 | 第63页 |
3.6.2 测定结果 | 第63页 |
3.6.3 吸附机制分析 | 第63-65页 |
3.7 饱和生物碳再生 | 第65-66页 |
3.7.1 生物碳再生实验方法 | 第65页 |
3.7.2 生物碳再生结果 | 第65-6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生物碳氮掺杂改性对高氯酸盐去除及电化学再生研究 | 第67-82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氮掺杂生物碳材料表征 | 第67-71页 |
4.3 生物碳氮掺杂机制 | 第71-75页 |
4.4 生物碳氮掺杂改性对高氯酸盐吸附的影响 | 第75-78页 |
4.5 饱和氮掺杂生物碳再生 | 第78-80页 |
4.5.1 氮掺杂生物碳再生实验方法 | 第78页 |
4.5.2 氮掺杂生物碳电化学再生结果 | 第78-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苯扎氯铵改性生物碳对高氯酸盐去除及机理研究 | 第82-96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苯扎氯铵改性生物碳表征 | 第82-86页 |
5.3 不同影响因素对高氯酸盐去除影响 | 第86-88页 |
5.3.1 pH值对高氯酸盐吸附影响 | 第86页 |
5.3.2 温度对高氯酸盐吸附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3 共存阴离子对高氯酸盐吸附的影响 | 第87-88页 |
5.4 苯扎氯铵改性生物碳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 | 第88-91页 |
5.4.1 高氯酸盐吸附动力学 | 第88-90页 |
5.4.2 高氯酸盐吸附等温线 | 第90-91页 |
5.5 苯扎氯铵改性生物碳高氯酸盐吸附机制研究 | 第91-93页 |
5.5.1 吸附机制研究方法 | 第91页 |
5.5.2 测定结果 | 第91-92页 |
5.5.3 机制分析 | 第92-93页 |
5.6 饱和苯扎氯铵改性生物碳再生 | 第93-94页 |
5.6.1 苯扎氯铵改性生物碳再生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5.6.2 苯扎氯铵生物碳再生结果 | 第94页 |
5.7 比较其他吸附剂 | 第94-9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苯扎氯铵改性生物碳负载铼-钯双金属对高氯酸盐还原及机制研究 | 第96-121页 |
6.1 引言 | 第96-97页 |
6.2 双功能生物碳材料表征 | 第97-102页 |
6.3 双功能生物碳对高氯酸盐吸附 | 第102-103页 |
6.4 高氯酸盐化学还原 | 第103-105页 |
6.4.1 化学还原实验 | 第103-104页 |
6.4.2 高氯酸盐化学还原 | 第104-105页 |
6.5 不同影响因素对高氯酸盐化学还原影响 | 第105-107页 |
6.5.1 pH对化学还原影响 | 第105-106页 |
6.5.2 温度对高氯酸盐还原影响 | 第106-107页 |
6.5.3 共存阴离子对高氯酸盐还原影响 | 第107页 |
6.6 双功能生物碳化学还原高氯酸盐机制 | 第107-111页 |
6.6.1 化学还原机制研究方法 | 第107页 |
6.6.2 测定结果 | 第107-110页 |
6.6.3 机制分析 | 第110-111页 |
6.7 双功能生物碳对高氯酸盐的电化学还原 | 第111-113页 |
6.7.1 电化学还原实验 | 第111-112页 |
6.7.2 高氯酸盐电化学还原 | 第112-113页 |
6.8 不同影响因素对高氯酸盐电化学还原影响 | 第113-117页 |
6.8.1 有氧/无氧环境对电化学还原影响 | 第113-114页 |
6.8.2 电流密度对电化学还原影响 | 第114-115页 |
6.8.3 pH值对电化学还原影响 | 第115-116页 |
6.8.4 共存阴离子对电化学还原影响 | 第116页 |
6.8.5 H*原子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6.9 双功能生物碳高氯酸盐电化学还原机制 | 第117-120页 |
6.9.1 电化学还原机制研究方法 | 第117页 |
6.9.2 测定结果 | 第117-118页 |
6.9.3 机制分析 | 第118-120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2-14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授权的发明专利 | 第143-144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44-145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