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钛副族(Ⅳ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针对造纸污染气体主要成分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造纸工业空气污染概况第13-18页
        1.2.1 造纸工业空气污染物的产生及危害第14-16页
        1.2.2 污染气体检测方法的概述第16-18页
    1.3 二氧化钛在气敏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第18-21页
        1.3.1 二氧化钛基本性质第19-20页
        1.3.2 二氧化钛气敏传感器工作原理第20-21页
    1.4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改性研究第21-26页
        1.4.1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特性及制备方法第21-23页
        1.4.2 二氧化钛纳米纳米管阵列膜的加工处理方法第23-24页
        1.4.3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的修饰改性方法第24-26页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6-29页
第二章 制浆造纸过程废气采集与组分分析第29-58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多家制浆造纸厂生产工艺流程分类及采样点确定第30-31页
    2.3 气态污染物分析材料与仪器第31-32页
    2.4 气态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第32-36页
        2.4.1 VOCs含量及种类的检测第32-33页
        2.4.2 甲醛检测方法第33-35页
        2.4.3 硫化物气体检测方法第35-36页
        2.4.4 烃类物质检测方法第36页
        2.4.5 气态污染物的超标倍数计算第36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6-57页
        2.5.1 VOCs检测结果第36-44页
        2.5.2 甲醛检测结果第44-46页
        2.5.3 硫化物检测结果第46-48页
        2.5.4 烃类物质检测结果第48-50页
        2.5.5 不同生产过程对气态污染物影响分析第50-54页
        2.5.6 纸机湿部工段气体污染物结果分析第54-55页
        2.5.7 污水处理过程气体污染物结果分析第55-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一步阳极氧化法制备可剥离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及其结构表征第58-85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2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制备方法第59-61页
        3.2.1 材料与仪器第59页
        3.2.2 样品制备方法第59-60页
        3.2.3 阳极氧化反应体系参数优化第60页
        3.2.4 金属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制备第60-61页
    3.3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的结构表征第61-62页
        3.3.1 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61页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61页
        3.3.3 X射线衍射第61-62页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62页
        3.3.5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分析第62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2-79页
        3.4.1 氧化电压对纳米管阵列膜结构的影响第62-64页
        3.4.2 电解液中水含量对纳米管阵列膜结构的影响第64-67页
        3.4.3 阴极电极材料对纳米管阵列膜结构的影响第67-69页
        3.4.4 氧化时间对纳米管阵列膜结构的影响第69-72页
        3.4.5 不同退火温度对二氧化钛晶体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第72-75页
        3.4.6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元素组成情况第75-77页
        3.4.7 可剥离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的制备研究第77-79页
    3.5 可剥离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的形成机理第79-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四章 可剥离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对硫化氢的气敏性能研究第85-124页
    4.1 引言第85-86页
    4.2 材料及方法第86-92页
        4.2.1 材料与仪器第86页
        4.2.2 气敏传感器的制备第86-89页
        4.2.3 传感器对硫化氢的性能测试第89-92页
    4.3 纯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气敏传感器的性能分析第92-102页
        4.3.1 气敏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温度分析第92-94页
        4.3.2 气敏传感器的响应-恢复特性分析第94-96页
        4.3.3 不同浓度硫化氢与响应值的关系第96-98页
        4.3.4 气敏传感器对硫化氢气体的选择性第98-99页
        4.3.5 环境湿度对气敏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第99-100页
        4.3.6 气敏传感器的稳定性及重复性分析第100-102页
    4.4 金属离子掺杂对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气敏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第102-123页
        4.4.1 掺杂金属离子种类对气敏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第102-104页
        4.4.2 钴离子掺杂气敏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温度及掺杂浓度分析第104-105页
        4.4.3 钴离子掺杂对气敏传感器的响应-恢复特性影响第105-108页
        4.4.4 不同浓度硫化氢与响应值的关系第108-111页
        4.4.5 钴离子掺杂气敏元件对硫化氢气体的选择性第111-112页
        4.4.6 环境湿度对钴离子掺杂气敏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第112-113页
        4.4.7 钴掺杂气敏传感器的稳定性及重复性分析第113-115页
        4.4.8 钴离子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结构表征第115-123页
    4.5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五章 气敏传感器响应及金属离子掺杂对其性能影响机理研究第124-139页
    5.1 引言第124-125页
    5.2 二氧化钛纳米阵列管传感器的气敏机理研究第125-128页
        5.2.1 气敏传感器响应机理分析第125-127页
        5.2.2 气敏传感器选择性机理分析第127页
        5.2.3 环境湿度对气敏传感器性能影响机理分析第127-128页
    5.3 金属离子掺杂对传感器气敏特性影响的机理研究第128-136页
        5.3.1 密度泛函理论第128页
        5.3.2 二氧化钛晶体模型的构建方法与参数设置第128-129页
        5.3.3 金属离子离子掺杂前后二氧化钛体系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29-136页
    5.4 多种造纸污染气体的电子态密度分析第136-137页
    5.5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结论与展望第139-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附件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碳及其改性材料对高氯酸盐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数据驱动的设计问题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