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3.2 调查法 | 第14-15页 |
1.3.3 经验总结法 | 第15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1 工业遗产 | 第15-16页 |
1.4.2 公共空间化 | 第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相关研究及理论阐述 | 第19-42页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2 城市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涉及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25页 |
2.2.2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5页 |
2.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25-26页 |
2.2.4 城市触媒理论 | 第26-27页 |
2.3 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形态 | 第27-39页 |
2.3.1 景观公园 | 第27-30页 |
2.3.2 工业博物馆 | 第30-33页 |
2.3.3 广场+步行空间 | 第33-36页 |
2.3.4 创意产业 | 第36-37页 |
2.3.5 区域一体化整合开发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2.4.1 公共空间化所具有的特性 | 第39页 |
2.4.2 公共空间化的设计原则 | 第39-42页 |
第三章 苏州工业遗产改造的现状与问题 | 第42-55页 |
3.1 苏州工业遗产改造发展历程 | 第42-43页 |
3.2 苏州工业遗产改造现状 | 第43-47页 |
3.2.1 苏州现存工业遗产概况 | 第43-45页 |
3.2.2 苏州现存工业遗产改造形态 | 第45-47页 |
3.3 苏州工业遗产改造的问题 | 第47-52页 |
3.3.1 投资模式限制 | 第48-49页 |
3.3.2 名城保护限制 | 第49-50页 |
3.3.3 改造形态限制 | 第50-52页 |
3.4 苏州发展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52-55页 |
3.4.1 苏州发展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模式的必要性 | 第52-54页 |
3.4.2 苏州发展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模式的可行性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苏州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论证研究 | 第55-77页 |
4.1 案例一:桃花坞创意园 | 第55-62页 |
4.1.1 改造背景 | 第55页 |
4.1.2 项目定位 | 第55页 |
4.1.3 场地概况 | 第55-57页 |
4.1.4 公共空间化改造程度 | 第57-62页 |
4.2 案例二:“姑苏·69 阁”文化创意产业园 | 第62-70页 |
4.2.1 改造背景 | 第62页 |
4.2.2 项目定位 | 第62-63页 |
4.2.3 场地概况 | 第63-64页 |
4.2.4 公共空间化改造程度 | 第64-70页 |
4.3 案例三:苏纶场 | 第70-75页 |
4.3.1 改造背景 | 第70页 |
4.3.2 项目定位 | 第70页 |
4.3.3 场地概况 | 第70-71页 |
4.3.4 公共空间化改造程度 | 第71-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苏州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策略 | 第77-90页 |
5.1 形成工业遗产改造公共空间化需考虑的主要要素 | 第77-81页 |
5.1.1 遵循公共空间化的设计原则 | 第77-78页 |
5.1.2 考虑公众参与及对公众生活出行的影响 | 第78-79页 |
5.1.3 政策引导、事件引导、建设引导相统一 | 第79页 |
5.1.4 结合城市设计与区域发展 | 第79-80页 |
5.1.5 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80-81页 |
5.2 将工业遗产最大限度转换为公共空间的策略 | 第81-85页 |
5.2.1 场所特征的利用与塑造 | 第81-83页 |
5.2.2 空间塑造 | 第83-84页 |
5.2.3 功能塑造 | 第84-85页 |
5.3 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应结合考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85-86页 |
5.3.1 工业遗产更新应对周边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 第85页 |
5.3.2 形成城市的新核心新据点 | 第85-86页 |
5.4 将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之中 | 第86-88页 |
5.4.1 构建工业遗产旅游线路 | 第86-87页 |
5.4.2 构建慢行系统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整合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遗留问题与不足 | 第91页 |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图表目录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