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棕地生态修复与再利用规划研究--以徐州下淀工业片区更新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和理论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2.1 棕地的生态修复第15-16页
        1.2.2 棕地的空间再利用第16页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第16-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2 结构安排第17-18页
    1.4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29页
    2.1 概念起源与界定第19-22页
        2.1.1 城市更新起源及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2 棕地起源及概念界定第20-21页
        2.1.3 生态修复起源及概念界定第21-22页
    2.2 棕地特征与分类第22-24页
        2.2.1 棕地特点第22-23页
        2.2.2 棕地产生原因第23页
        2.2.3 棕地分类第23-24页
        2.2.4 棕地危害第24页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4-27页
        2.3.1 关于城市更新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24-25页
        2.3.2 关于棕地生态修复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25-26页
        2.3.3 关于棕地空间再利用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26-27页
        2.3.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棕地的生态修复与空间再利用第29-50页
    3.1 我国棕地现状与问题第29-31页
        3.1.1 我国棕地现状第29页
        3.1.2 城市更新与棕地的关系第29-30页
        3.1.3 棕地生态修复方面的问题第30页
        3.1.4 棕地空间再利用方面的问题第30-31页
    3.2 棕地生态修复第31-38页
        3.2.1 棕地修复方法分类与需求分析第31-33页
        3.2.2 棕地生态修复发展趋势第33页
        3.2.3 棕地生态修复原则、步骤与技术第33-35页
        3.2.4 棕地生态修复手法第35-37页
        3.2.5 棕地生态修复引导策略第37-38页
    3.3 棕地空间再利用第38-47页
        3.3.1 棕地空间再利用发展定位第38页
        3.3.2 棕地空间再利用需求分析第38-40页
        3.3.3 棕地空间再利用模式分析第40-46页
        3.3.4 小结第46-47页
    3.4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第47-49页
        3.4.1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美国)第47-48页
        3.4.2 中山岐江公园(广东)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徐州下淀工业片区现状分析第50-58页
    4.1 徐州下淀工业片区分析第50-56页
        4.1.1 发展现状第50-51页
        4.1.2 徐州城市更新概况第51页
        4.1.3 棕地污染分析第51-54页
        4.1.4 现状生态分析第54-56页
    4.2 徐州下淀工业片区棕地需求分析第56-57页
        4.2.1 宏观发展需求第56-57页
        4.2.2 微观功能需求第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下淀工业片区棕地生态修复与空间再利用规划研究第58-70页
    5.1 棕地生态修复规划研究第58-61页
        5.1.1 织绿第58-59页
        5.1.2 理水第59-60页
        5.1.3 整地第60-61页
    5.2 棕地空间再利用规划研究第61-69页
        5.2.1 徐州城市更新与棕地再利用的关系第61页
        5.2.2 总体规划指导第61-62页
        5.2.3 工业遗迹划分第62-64页
        5.2.4 模式的选择第64-69页
    5.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70页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70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图表目录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历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ACnet及VLC可编程控制器的空调模拟实验台的开发研究
下一篇:城市公共空间化的工业遗产改造研究--以苏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