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口学论文--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论文--中国人口论文

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9-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第12-15页
        1.2.2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第15-16页
        1.2.3 理论研究评价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3.3 可能的创新点第18-19页
    1.4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21-33页
    2.1 人口分布的相关理论第21-23页
        2.1.1 人口分布的概念第21-22页
        2.1.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第22-23页
    2.2 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分析第23-28页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第23-25页
        2.2.2 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第25-28页
    2.3 有关协调的理论研究第28-30页
        2.3.1 协调的经济学定义第28页
        2.3.2 理论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8-29页
        2.3.3 界定协调的理想状态第29-30页
    2.4 城市群的相关理论第30-32页
        2.4.1 城市群的概念第30-31页
        2.4.2 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分析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及问题第33-46页
    3.1 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第33-41页
        3.1.1 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第33-37页
        3.1.2 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第37-40页
        3.1.3 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简要分析第40-41页
    3.2 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41-45页
        3.2.1 滇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四州市间发展不平衡第41-42页
        3.2.2 城市规模差异显著且呈现单核心发展模式第42-43页
        3.2.3 滇中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不强且缺少规模大的城市第43-44页
        3.2.4 滇中地区人口产业分布与GDP产业分布不平衡第44-45页
    3.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第46-66页
    4.1 基于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与改进第46-48页
        4.1.1 相关概念的提出第46页
        4.1.2 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与改进第46-48页
    4.2 人口分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8-52页
        4.2.1 人口分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第49页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9-51页
        4.2.3 数据来源第51-52页
    4.3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测算及结果分析第52-62页
        4.3.1 滇中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第52-57页
        4.3.2 滇中四州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第57-60页
        4.3.3 测度结果分析第60-62页
    4.4 影响人口分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第62-65页
        4.4.1 影响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第62-63页
        4.4.2 影响人口分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第63-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第66-70页
    5.1 结论第66-67页
    5.2 进一步实现人口分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含义第67-69页
        5.2.1 基于人口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口政策调整第67页
        5.2.2 基于城镇化推动视角的政策调整第67-68页
        5.2.3 优化滇中城市群产业布局实现互利共赢第68-69页
    5.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资本视角的城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下一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习倦怠研究--基于武汉九高校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