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6-21页 |
第1章 碳酸氢钠微球的处方工艺研究 | 第21-37页 |
1.1 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1.1.1 试剂 | 第21页 |
1.1.2 仪器 | 第21-2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1.2.1 空白微球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22-23页 |
1.2.1.1 空白微球的制备 | 第22-23页 |
1.2.1.2 空白微球的表面形态和数均粒径 | 第23页 |
1.2.2 碳酸氢钠微球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23-26页 |
1.2.2.1 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1.2.2.2 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的理化性质评价 | 第24页 |
1.2.2.3 碳酸氢钠微球的制备 | 第24-25页 |
1.2.2.4 碳酸氢钠微球的理化性质评价 | 第25-26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1.3.1 空白微球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26-27页 |
1.3.2 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27-29页 |
1.3.3 内油相表面活性剂种类对于碳酸氢钠微球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9-31页 |
1.3.4 内外油相体积比对于碳酸氢钠微球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1-34页 |
1.3.5 乳化温度对于碳酸氢钠微球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4-36页 |
1.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2章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37-53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2.1.1 试剂 | 第37-38页 |
2.1.2 仪器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4页 |
2.2.1 盐酸阿霉素的碱化 | 第38页 |
2.2.2 碳酸氢钠微球、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 | 第38-42页 |
2.2.2.1 阿霉素纳米混悬液和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39-40页 |
2.2.2.2 阿霉素微球(DOX-MS)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2.3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DOX/NaHCO_3-MS)的制备 | 第41页 |
2.2.2.4 碳酸氢钠微球(NaHCO_3-MS)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3 碳酸氢钠微球、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理化性质评价 | 第42-44页 |
2.2.3.1 回收率 | 第42页 |
2.2.3.2 表面形态和数均粒径 | 第42页 |
2.2.3.3 碳酸氢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的测定 | 第42页 |
2.2.3.4 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2.2.3.5 碳酸氢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中碳酸氢钠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第43页 |
2.2.3.6 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中阿霉素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第43-44页 |
2.2.3.7 碳酸氢钠微球、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体外降解研究 | 第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2.3.1 阿霉素纳米混悬液和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的理化性质评价 | 第44-46页 |
2.3.1.1 数均粒径及粒径分布 | 第44-45页 |
2.3.1.2 形态观察 | 第45-46页 |
2.3.2 碳酸氢钠微球、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理化性质评价 | 第46-52页 |
2.3.2.1 回收率和载药量 | 第46-47页 |
2.3.2.2 表面形态和数均粒径 | 第47-49页 |
2.3.2.3 碳酸氢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中碳酸氢钠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49-50页 |
2.3.2.4 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中阿霉素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50-51页 |
2.3.2.5 碳酸氢钠微球、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体外降解研究 | 第51-52页 |
2.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细胞药效学研究 | 第53-72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3.1.1 试剂 | 第53-54页 |
3.1.2 仪器 | 第5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4-59页 |
3.2.1 细胞培养 | 第54页 |
3.2.2 空白微球的细胞毒性 | 第54-55页 |
3.2.3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对于细胞培养液pH的影响 | 第55页 |
3.2.4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细胞药效学研究 | 第55-56页 |
3.2.4.1 四唑蓝比色法(MTT) | 第55-56页 |
3.2.4.2 活/死细胞染色法 | 第56页 |
3.2.5 乳酸在低糖环境中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56-57页 |
3.2.5.1 细胞存活率 | 第56-57页 |
3.2.5.2 细胞凋亡 | 第57页 |
3.2.6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对乳酸保护的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7-59页 |
3.2.6.1 细胞存活率和培养液pH的变化 | 第57-58页 |
3.2.6.2 细胞凋亡 | 第58-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1页 |
3.3.1 空白微球的细胞毒性 | 第59-60页 |
3.3.2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对于细胞培养液pH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3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细胞药效学 | 第61-65页 |
3.3.3.1 四唑蓝比色法(MTT) | 第61-63页 |
3.3.3.2 活/死细胞染色 | 第63-65页 |
3.3.4 乳酸在低糖环境中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65-66页 |
3.3.5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对乳酸保护的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6-71页 |
3.3.5.1 培养液pH的变化 | 第66-67页 |
3.3.5.2 细胞存活率 | 第67-68页 |
3.3.5.3 细胞凋亡 | 第68-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4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综述 | 第7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