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会工作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融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13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问题第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18页
    一、国外移民研究第13-14页
    二、国内农民工城市生活融入研究第14-16页
    三、社工介入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第16-17页
    四、已有研究述评第17-18页
第三章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18-22页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第18-19页
        (一) 研究框架第18页
        (二) 研究思路第18-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22页
        (一)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第19-20页
        (二) 研究变量基本情况描述第20-22页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融入现状及问题第22-32页
    一、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融入状况第22-23页
        (一) 对城市生活方式的适应度第22-23页
        (二) 闲暇时间安排第23页
        (三) 小结第23页
    二、社会交往状况第23-25页
        (一) 朋友类型第24页
        (二) 与城市本地人交往状况第24页
        (三) 阻碍社会交往的因素第24-25页
        (四) 小结第25页
    三、社会参与状况第25-27页
        (一) 参与社会组织的情况第25-26页
        (二) 参加社区活动的状况第26页
        (三) 参与意愿与目的第26页
        (四) 参与行为与效果第26-27页
        (五) 阻碍社会参与的因素第27页
        (六) 小结第27页
    四、社会支持状况第27-30页
        (一) 日常生活支持网络第27-28页
        (二) 工作支持网络第28页
        (三) 紧急求助网络第28-29页
        (四) 各支持主体的有效性第29-30页
        (五) 小结第30页
    五、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第30-32页
        (一) 对城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适应度不高第30页
        (二) 与城市本地人交往不足第30-31页
        (三) 社会参与的主动性不足第31页
        (四) 缺乏社会化的支持体系第31-32页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融入的路径第32-39页
    一、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第32-33页
        (一) 了解并适应城市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第32页
        (二) 增进同本地人的社会交往第32页
        (三) 提升社会参与的意愿与能力第32页
        (四) 建立社会化的支持体系第32-33页
    二、社工介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第33-34页
        (一) 政府与企业职能的转变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空间第33页
        (二) 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特性第33页
        (三) 新生代农民工利益的维护需要社工介入第33-34页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角色第34-35页
        (一) 政府层面:行政传递者、政策影响者第34页
        (二) 企业层面:协调者第34页
        (三) 农民工层面:服务提供者、潜能开发者、资源链接者第34-35页
    四、适合社工介入的问题第35-36页
        (一) 生活与行为方式层面第35页
        (二) 社会交往层面第35页
        (三) 社会参与层面第35页
        (四) 社会支持层面第35-36页
    五、社工介入农民工的服务模式第36-37页
        (一) 企业服务模式第36-37页
        (二) 社区服务模式第37页
    六、社工介入的方式第37-39页
        (一) 生活与行为方式层面第37页
        (二) 社会交往层面第37-38页
        (三) 社会参与层面第38页
        (四) 社会支持层面第38-39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39-45页
    一、研究发现第39-44页
        (一) 将企业服务模式与社区服务模式并行推进第39-40页
        (二) 实行动态的服务模式第40-42页
        (三) 多主体协同治理第42-44页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第47-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与防治
下一篇:乡村治理中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研究--基于K市两个村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