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导论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源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2-15页 |
1. 与社会工作职业相关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对职业困境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3.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 第15页 |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 社会化理论 | 第15页 |
2. 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3.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6-18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1. 社会工作 | 第18页 |
2. 社会工作者 | 第18-19页 |
3. 职业困境 | 第19页 |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三) 研究过程 | 第19-20页 |
(四) 样本情况 | 第20-21页 |
三、深圳社会工作运作模式——社工购买民间化 | 第21-26页 |
(一) 深圳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 第21-22页 |
(二) 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上海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之比较 | 第22-23页 |
(三) 深圳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不足 | 第23-26页 |
1. 人才流动大,人才流失明显 | 第23页 |
2. 社工工作行政化现象普遍 | 第23-24页 |
3. 薪酬体制不健全,欠薪现象时有发生 | 第24页 |
4. 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公平的晋升机制 | 第24页 |
5. 政府监管不到位,社工机构发展良莠不齐 | 第24-26页 |
四、职业困境的表现 | 第26-31页 |
(一) 价值观冲突 | 第26-27页 |
1. 与用人单位的价值观冲突 | 第26页 |
2. 与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冲突 | 第26-27页 |
(二) 专业支持不足 | 第27-28页 |
(三) 职业倦怠 | 第28页 |
1. 工作态度偏消极 | 第28页 |
2. 缺乏归属感 | 第28页 |
(四) 工作行政化 | 第28-29页 |
(五) 社会认同度低 | 第29-31页 |
五、职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1-40页 |
(一) 个人层面 | 第31-33页 |
1. 专业学习经验 | 第31-32页 |
2. 工作兴趣 | 第32页 |
3. 工作经验与专业能力 | 第32-33页 |
4. 家人及同辈群体的影响 | 第33页 |
(二) 教育层面 | 第33-34页 |
(三) 社工机构层面 | 第34-36页 |
1. 管理方式 | 第34-35页 |
2. 机构文化 | 第35页 |
3. 专业培训 | 第35-36页 |
4. 掌握的社会资源 | 第36页 |
(四) 政府层面 | 第36-40页 |
1. 宏观层面 | 第36-38页 |
2. 用人单位层面 | 第38-40页 |
六、对职业困境的干预措施 | 第40-45页 |
(一) 已有的干预措施 | 第40-42页 |
1. 政府层面 | 第40-41页 |
2. 行业协会层面 | 第41页 |
3. 机构层面 | 第41页 |
4. 个人层面 | 第41-42页 |
(二) 已有的干预措施存在的不足 | 第42页 |
1. 政策的颁布与执行的差距 | 第42页 |
2. 专业培训的有效性 | 第42页 |
3. 同辈群体支持的有限性 | 第42页 |
(三) 对策思考与建议 | 第42-45页 |
1. 政府层面 | 第42-43页 |
2. 组织层面 | 第43页 |
3. 督导层面 | 第43-44页 |
4. 个人层面 | 第44-45页 |
七、研究启示与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一) 研究启示 | 第45页 |
1. 职业困境的整体性 | 第45页 |
2. 职业困境的复杂性 | 第45页 |
3. 职业困境的紧迫性 | 第45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1. 研究的成果 | 第45-46页 |
2. 研究的不足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1:对在职社会工作者的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附录2:在职社会工作者个案访谈名单 | 第52-53页 |
附录3:对离职社会工作者的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附录4:离职社会工作者个案访谈名单 | 第54-55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