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8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概念的厘清 | 第17-21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与嬗变 | 第17-18页 |
2.1.2 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1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分类与建设目标 | 第21-24页 |
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设目标 | 第22-23页 |
2.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目标的特点 | 第23-24页 |
2.3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24-26页 |
2.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2.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建国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历史进程 | 第28-41页 |
3.1 建国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内容的发展历程 | 第28-35页 |
3.1.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 年) | 第28-30页 |
3.1.2 社会主义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 年) | 第30-31页 |
3.1.3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时期(1966-1976 年) | 第31-32页 |
3.1.4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初期(1976-1992 年) | 第32-33页 |
3.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1992-2002 年) | 第33-34页 |
3.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2 年至今) | 第34-35页 |
3.2 建国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各时期的特点 | 第35-37页 |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 | 第35-36页 |
3.2.2 社会主义曲折前进时期 | 第36页 |
3.2.3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时期 | 第36页 |
3.2.4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初期 | 第36-37页 |
3.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 | 第37页 |
3.2.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 第37页 |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历程的经验 | 第37-40页 |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 | 第38-39页 |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发展必须突出理论创新 | 第39页 |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服从于党的领导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历史进程的启示 | 第41-52页 |
4.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不足 | 第41-45页 |
4.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 | 第41-42页 |
4.1.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发展规律把握不足 | 第42页 |
4.1.3 对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借鉴不足 | 第42-43页 |
4.1.4 缺少体现“以人为本”方面的相关机制 | 第43-44页 |
4.1.5 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重视不够 | 第44-45页 |
4.2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对策 | 第45-51页 |
4.2.1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 第45-46页 |
4.2.2 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发展规律 | 第46-47页 |
4.2.3 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制度 | 第47-48页 |
4.2.4 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第48-49页 |
4.2.5 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 第49-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