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1926-1945)时事报道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概述 | 第18-35页 |
第一节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数量统计 | 第19-25页 |
一、时事报道的总体数量 | 第19-23页 |
二、不同题材时事报道的分布 | 第23-24页 |
三、不同体裁时事报道的分布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版面呈现 | 第25-29页 |
一、时事报道的版数规模 | 第25-27页 |
二、时事报道版序安排 | 第27-28页 |
三、版面风格清晰独特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变化 | 第29-35页 |
一、时事报道规模上的变化 | 第29-31页 |
二、版面编辑的变化 | 第31-33页 |
三、时事报道从粗糙到规范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内容 | 第35-61页 |
第一节 国内时局的报道 | 第36-42页 |
一、从国内革命到国内动乱 | 第36-38页 |
二、对国民党理想化的形象塑造 | 第38-40页 |
三、从“赤匪”到“友军”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乱世中的民众生活 | 第42-46页 |
一、自然灾害肆虐 | 第42-44页 |
二、战乱的深重灾难 | 第44-45页 |
三、体育文化报道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国际时事报道 | 第46-51页 |
一、国际政治报道 | 第47-48页 |
二、国际军事报道 | 第48-49页 |
三、国际社会报道 | 第49-50页 |
四、国际经济报道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抗战形势的报道 | 第51-56页 |
一、全面呈现前线的抗战图景 | 第52-54页 |
二、对日寇暴行的揭露 | 第54-55页 |
三、众志成城的战争后方 | 第55-56页 |
第五节 法制内容的集中呈现 | 第56-61页 |
一、丰富的独立案件报道 | 第57-58页 |
二、忙碌的法院和立法院 | 第58-59页 |
三、对国民会议的持续关注 | 第59页 |
四、对领事裁判权的持续报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特色 | 第61-82页 |
第一节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内容特色 | 第62-66页 |
一、时事报道内容的广泛性 | 第62-63页 |
二、时事报道内容的连续性 | 第63-64页 |
三、时事报道内容的视觉性 | 第64-66页 |
第二节《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体裁特色 | 第66-70页 |
一、文字报道的完整性 | 第66-68页 |
二、单图报道的直观性 | 第68-69页 |
三、专题图片报道的丰富性 | 第69-70页 |
第三节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编辑特色 | 第70-77页 |
一、独特的版面空间配置 | 第71-72页 |
二、丰富的新闻专栏 | 第72-74页 |
三、图文一体化的整合表达 | 第74-75页 |
四、图片报道的非时事内容衬托 | 第75-77页 |
第四节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策略 | 第77-82页 |
一、强烈的策划意识 | 第77-78页 |
二、搭建立体的报道结构 | 第78-80页 |
三、规避政治风险的话语形态 | 第80-82页 |
第四章 《良友》画报时事报道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 第82-91页 |
第一节 率先参与到新闻媒介的视觉转向 | 第83-86页 |
一、《良友》画报时事报道构建了新的视觉新闻 | 第83-85页 |
二、在雅俗之间之间打造“眼睛的冰激凌” | 第85-86页 |
第二节 传承与高扬:商业媒体的责任意识与品格 | 第86-91页 |
一、凸显责任意识的选材原则 | 第87-89页 |
二、高远的追求与强烈的媒体使命感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