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4-32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二、政府间财政关系相关研究述评 | 第16-25页 |
三、主要内容、逻辑架构与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29-32页 |
第一章 国家治理与横向财政关系 | 第32-54页 |
第一节 国家治理范畴的内涵 | 第32-39页 |
一、“治理”概念及其实践来源 | 第32-35页 |
二、国家治理的核心内涵 | 第35-39页 |
第二节 国家治理维度为中国横向财政关系提供宏观架构 | 第39-48页 |
一、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指引——中国横向财政关系的道德哲学 | 第40-42页 |
二、以市场增进为原则——中国横向财政关系中经济干预的任务边界 | 第42-43页 |
三、构建有效的政府间关系模式——中国横向财政关系的核心内容 | 第43-48页 |
第三节 横向财政关系的协调为中国国家治理提供中观机制 | 第48-54页 |
一、国家治理维度的横向财政关系 | 第48-50页 |
二、社会收入不平等要求横向财政关系的协调 | 第50-52页 |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横向财政关系的协调 | 第52页 |
四、负外部性的治理要求横向财政关系的协调 | 第52-53页 |
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横向财政关系的协调 | 第53-54页 |
第二章 国家治理维度的中国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理论依据与制度框架 | 第54-85页 |
第一节 构建国家治理维度的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54-64页 |
一、“均衡”:一种符合预期的动态的平衡 | 第54-55页 |
二、公共机构中交易费用导致的决策失衡 | 第55-57页 |
三、公共品供给中的激励失衡 | 第57-59页 |
四、财政失衡 | 第59-63页 |
五、构建国家治理维度的横向财政均衡制度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明确事责与财权——国家治理维度的横向财政均衡的财政收入来源机制 | 第64-72页 |
一、财权与事责相统一的原则 | 第64-66页 |
二、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归宿——事责的分配 | 第66-68页 |
三、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收入来源——税收分配 | 第68-72页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维度的横向财政均衡的制度主体 | 第72-75页 |
一、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角色 | 第72-74页 |
二、制度主体间的协调机制 | 第74-75页 |
第四节 转移支付机制——国家治理维度的横向财政均衡的制度工具 | 第75-85页 |
一、转移支付机制的构建要素 | 第75-76页 |
二、基于效率性的转移支付形式的选择 | 第76-80页 |
三、衡量标准、指标系统及其解释 | 第80-85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国家治理维度的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设立:三个典型国家的案例 | 第85-98页 |
第一节 部分国家财政联邦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85-87页 |
第二节 日本的国家治理与横向财政均衡制度 | 第87-90页 |
一、典型的单一制政体的集体的均等化愿望 | 第87-88页 |
二、典型的单一制财政体制下的横向财政均衡制度 | 第88-90页 |
第三节 瑞士的国家治理与横向财政均衡制度 | 第90-92页 |
一、一个松散的国家主体的平等的思想基础 | 第90页 |
二、合作联邦制下的特殊的支持地方政府履职的均衡化目标 | 第90-91页 |
三、三种内含于纵向安排的横向均衡形式 | 第91-92页 |
第四节 德国的国家治理与横向财政均衡制度 | 第92-95页 |
一、对于公平正义目标的界定——“境内一致之生活水准” | 第93页 |
二、对于多级政府关系的处理——团结与适度分权 | 第93-94页 |
三、财政运行效率的保障——财力满足与供求对接 | 第94-95页 |
第五节 启示与借鉴 | 第95-98页 |
一、均衡性是三个国家的财政体制一致遵循的重要原则 | 第95-96页 |
二、横向财政均衡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统一性 | 第96页 |
三、宪法保障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实施 | 第96-98页 |
第四章 我国国家治理维度的横向财政均衡制度演进 | 第98-112页 |
第一节 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屈指可数的横向财政制度 | 第98-102页 |
一、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中缺乏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土壤 | 第98-100页 |
二、宋代短暂的有利于地方财力调剂的“留州”制度 | 第100-101页 |
三、清代的供应军需的“协饷”制度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向现代化转型的清后期与民国初期横向财政关系协调的安排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对横向财政关系协调的探索 | 第104-112页 |
一、横向财政关系的经济基础的奠定——从传统财政体制到财政包干制 | 第104-108页 |
二、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为目标的分税制改革——我国现行横向财政关系的制度背景 | 第108-110页 |
三、“全面深化改革”对横向财政关系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目前我国横向财政关系中的均衡与失衡 | 第112-133页 |
第一节 我国现有的横向财政均衡手段 | 第112-118页 |
一、转移支付机制 | 第112-115页 |
二、对口支援机制 | 第115-116页 |
三、三峡电站建设中对政府间横向税收分配的探索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横向财政均衡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118-122页 |
一、我国现行公共财政收入分配的规模 | 第118-119页 |
二、变异系数衡量的省际均衡化效果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目前我国横向财政失衡的特征 | 第122-128页 |
一、横向财政均衡的对象呈现“补丁”式碎片化特征 | 第122页 |
二、地方财政过多的依赖于转移支付和非税收入 | 第122-123页 |
三、对口支援机制缺乏规范性和与转移支付机制的协调性 | 第123-125页 |
四、均衡化手段带来了新的不均衡 | 第125-126页 |
五、以收定支模糊了横向均衡制度的弥补收支缺口的功能 | 第126-127页 |
六、发达省份在转移支付机制中的贡献程度存在差距 | 第127-128页 |
第四节 目前我国横向财政失衡的制度根源 | 第128-133页 |
一、我国横向财政均衡制度自身的缺陷 | 第128-130页 |
二、财政体制中均衡性原则的指引较为薄弱 | 第130-131页 |
三、政府间的授权模式有待调整与优化 | 第131-133页 |
第六章 构建国家治理维度的中国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核心原则与改革框架 | 第133-145页 |
第一节 构建国家治理维度的中国横向财政均衡制度应当遵循的核心原则 | 第133-136页 |
一、制度目标与公共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 第133-134页 |
二、法治原则 | 第134页 |
三、提高政府供给能力的原则 | 第134页 |
四、增加消费者产出的原则 | 第134-135页 |
五、改革的渐进性原则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国家治理维度的中国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改革框架 | 第136-145页 |
一、财政收入来源机制的改革框架 | 第136-137页 |
二、国家治理维度的中国横向财政均衡制度主体的分工模式 | 第137-139页 |
三、国家治理维度的中国横向财政均衡制度的整体层次 | 第139页 |
四、横向税收分配机制的改革框架 | 第139-140页 |
五、对口支援机制的改革框架 | 第140-141页 |
六、转移支付机制的改革框架 | 第141-143页 |
七、一个重要的配套性改革领域——预算和公共支出管理的改革 | 第143-145页 |
附表 | 第145-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