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姜黄素微丸及囊泡的制备工艺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章 综述第14-30页
    1.1 姜黄素简介第14-19页
        1.1.1 姜黄素的分子结构及性质第14-15页
        1.1.2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第15-17页
            1.1.2.1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第15页
            1.1.2.2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第15页
            1.1.2.3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第15-16页
            1.1.2.4 姜黄素的抗纤维化作用第16页
            1.1.2.5 姜黄素的抗凝作用第16页
            1.1.2.6 姜黄素的抗微生物作用第16-17页
            1.1.2.7 姜黄素的降血脂作用第17页
            1.1.2.8 姜黄素改善阿尔兹海默病的作用第17页
        1.1.3 姜黄素的剂型研究进展第17-19页
            1.1.3.1 片剂第18页
            1.1.3.2 固体分散体第18页
            1.1.3.3 脂质体第18页
            1.1.3.4 微囊及微球第18-19页
            1.1.3.5 微乳第19页
            1.1.3.6 包合物第19页
            1.1.3.7 滴丸第19页
    1.2 胃漂浮给药系统第19-21页
        1.2.1 胃漂浮制剂常用辅料第19-20页
        1.2.2 胃漂浮给药系统的剂型第20-21页
            1.2.2.1 胃漂浮片第20页
            1.2.2.2 胃漂浮微球第20页
            1.2.2.3 胃漂浮微囊第20-21页
            1.2.2.4 胃漂浮微丸第21页
        1.2.3 胃漂浮给药系统的评价第21页
    1.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第21-26页
        1.3.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形成原理第21-23页
        1.3.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特点第23-24页
            1.3.2.1 优点第23-24页
            1.3.2.2 在不同给药途径中的优点第24页
            1.3.2.3 囊泡与脂质体的特点对比第24页
        1.3.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制备方法第24-25页
            1.3.3.1 薄膜分散法第24-25页
            1.3.3.2 溶剂注入法第25页
            1.3.3.3 逆向蒸发法第25页
            1.3.3.4 超声法第25页
        1.3.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包封率测定方法第25-26页
        1.3.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研究现状和展望第26页
    1.4 生物利用度第26-27页
        1.4.1 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1.4.2 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第27页
    1.5 立题依据第27-28页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姜黄素胃漂浮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第30-46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30-31页
    2.2 实验方法第31-34页
        2.2.1 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1页
            2.2.1.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1页
            2.2.1.2 精密度考察第31页
            2.2.1.3 加样回收率考察第31页
            2.2.1.4 稳定性考察第31页
        2.2.2 姜黄素胃漂浮微丸性质考察与质量评价第31-32页
            2.2.2.1 漂浮性能考察第31-32页
            2.2.2.2 释放性能考察第32页
        2.2.3 自制普通片的制备第32页
        2.2.4 胃漂浮微丸的制备第32-33页
        2.2.5 单因素考察第33-34页
            2.2.5.1 制丸转速的影响第33页
            2.2.5.2 投料量的影响第33页
            2.2.5.3 温度的影响第33页
            2.2.5.4 粘合剂用量的影响第33页
            2.2.5.5 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比例的影响第33页
            2.2.5.6 HPMC种类的影响第33-34页
            2.2.5.7 HPMC K100M用量的影响第34页
            2.2.5.8 碳酸氢钠用量的影响第34页
        2.2.6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第34页
            2.2.6.1 星点设计优化第34页
            2.2.6.2 验证性实验第34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45页
        2.3.1 单因素考察第34-39页
            2.3.1.1 制丸转速的影响第34-35页
            2.3.1.2 投料量的影响第35页
            2.3.1.3 温度的影响第35-36页
            2.3.1.4 粘合剂用量的影响第36-37页
            2.3.1.5 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比例的影响第37页
            2.3.1.6 HPMC种类的影响第37-38页
            2.3.1.7 HPMC K100M用量的影响第38页
            2.3.1.8 碳酸氢钠用量的影响第38-39页
        2.3.2 星点实验设计效应面法第39-44页
            2.3.2.1 星点设计因素水平选择第39-40页
            2.3.2.2 模型拟合第40-41页
            2.3.2.3 效应面优化第41-43页
            2.3.2.4 验证性实验第43-44页
        2.3.3 释放性能考察第44-45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45-46页
第三章 姜黄素囊泡的制备工艺研究第46-66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46页
    3.2 实验方法第46-51页
        3.2.1 包封率的测定第46-47页
        3.2.2 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7页
            3.2.2.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7页
            3.2.2.2 精密度考察第47页
            3.2.2.3 回收率考察第47页
        3.2.3 囊泡的制备第47-48页
        3.2.4 单因素考察第48-50页
            3.2.4.1 制备方法的影响第48页
            3.2.4.2 司盘80与胆固醇质量比的影响第48页
            3.2.4.3 胆固醇与姜黄素质量比的影响第48-49页
            3.2.4.4 PBS体积的影响第49页
            3.2.4.5 水合转速的影响第49页
            3.2.4.6 水合时间的影响第49页
            3.2.4.7 超声时间的影响第49页
            3.2.4.8 水合温度的影响第49-50页
        3.2.5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第50页
            3.2.5.1 星点设计优化第50页
            3.2.5.2 验证性实验第50页
        3.2.6 囊泡性质考察与质量评价第50-51页
            3.2.6.1 囊泡粒径分布和电位第50页
            3.2.6.2 囊泡电镜下形态第50页
            3.2.6.3 囊泡稳定性考察第50页
            3.2.6.4 姜黄素囊泡的体外释放性能考察第50-51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1-65页
        3.3.1 单因素考察第51-56页
            3.3.1.1 制备方法的影响第51页
            3.3.1.2 司盘80与胆固醇质量比的影响第51-52页
            3.3.1.3 胆固醇与姜黄素质量比的影响第52-53页
            3.3.1.4 PBS体积的影响第53页
            3.3.1.5 水合转速的影响第53-54页
            3.3.1.6 水合时间的影响第54-55页
            3.3.1.7 超声时间的影响第55页
            3.3.1.8 水合温度的影响第55-56页
        3.3.2 星点实验设计效应面法第56-61页
            3.3.2.1 星点设计因素水平选择第56-57页
            3.3.2.2 模型拟合第57-59页
            3.3.2.3 效应面优化第59-61页
            3.3.2.4 验证性实验第61页
        3.3.3 囊泡性质考察与质量评价第61-65页
            3.3.3.1 囊泡粒径分布和电位第61-62页
            3.3.3.2 囊泡电镜下形态第62-63页
            3.3.3.3 囊泡稳定性考察第63页
            3.3.3.4 姜黄素囊泡的体外释放性能考察第63-65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65-66页
第四章 姜黄素微丸及囊泡的生物利用度研究第66-84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66页
    4.2 实验动物第66页
    4.3 实验方法第66-70页
        4.3.1 含药血浆样品的制备第66-67页
        4.3.2 血浆样品处理第67页
        4.3.3 血浆样品中姜黄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67页
            4.3.3.1 检测波长的考察第67页
            4.3.3.2 流动相比例的考察第67页
            4.3.3.3 流速的考察第67页
        4.3.4 血样处理方法的考察第67-68页
        4.3.5 方法学确证第68-69页
            4.3.5.1 血浆样品方法专属性考察第68页
            4.3.5.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8页
            4.3.5.3 精密度考察第68-69页
            4.3.5.4 准确度考察第69页
            4.3.5.5 最低定量限第69页
            4.3.5.6 稳定性考察第69页
            4.3.5.7 绝对回收率考察第69页
        4.3.6 生物利用度实验第69-70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0-83页
        4.4.1 血浆样品中姜黄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70-72页
            4.4.1.1 检测波长的考察第70页
            4.4.1.2 流动相比例的考察第70-72页
            4.4.1.3 流速的考察第72页
        4.4.2 血样处理方法的考察第72页
        4.4.3 方法学确证第72-79页
            4.4.3.1 血浆样品方法专属性考察第72-74页
            4.4.3.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4-75页
            4.4.3.3 精密度考察第75页
            4.4.3.4 准确度考察第75-76页
            4.4.3.5 最低定量限第76页
            4.4.3.6 稳定性考察第76-78页
            4.4.3.7 绝对回收率考察第78-79页
        4.4.4 生物利用度实验第79-83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83-84页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2页
致谢第92-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知—信—行调查及健康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中药多糖介导的miRNA纳米传递与细胞重编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