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写索引 | 第16-17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8-32页 |
1.1 细胞重编程概述 | 第18-24页 |
1.1.1 iPS细胞与ESC细胞 | 第18-19页 |
1.1.2 细胞直接重编程技术 | 第19-20页 |
1.1.3 细胞重编程方法 | 第20-24页 |
1.2 病毒载体在细胞重编程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2.1 常用的病毒载体 | 第24-25页 |
1.2.2 病毒载体在医学转化上的应用与缺陷 | 第25-26页 |
1.3 非病毒基因载体在细胞重编程中的应用 | 第26-30页 |
1.3.1 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 | 第26-29页 |
1.3.2 三维非病毒基因传递体系在细胞重编程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 天然多糖作为新型基因载体的研究展望和应用前景 | 第3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设计思路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中药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及阳离子化中药多糖的制备与表征 | 第32-45页 |
2.1 材料 | 第32-33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2.1 丹参多糖SMP的提取、分离、纯化 | 第33-34页 |
2.2.2 紫外分光光度分析 | 第34页 |
2.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34页 |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2.2.5 SMP的阳离子化 | 第35页 |
2.2.6 阳离子化多糖CSMP的表征 | 第35-3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2.3.1 紫外分光光度分析 | 第36-37页 |
2.3.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7-38页 |
2.3.3 元素分析 | 第38-39页 |
2.3.4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9-40页 |
2.3.6 阳离子化糖的Zeta电位 | 第40-41页 |
2.3.7 阳离子化糖的基因携带能力 | 第41-42页 |
2.3.8 阳离子化多糖对质粒的保护作用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miRNA中药多糖磷酸钙混杂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转导效率研究 | 第45-6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1.1 细胞株 | 第45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3.2.1 miRNA302abcd和miRNA302/367 质粒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2 miRNA中药多糖混杂磷酸钙纳米粒的制备 | 第47-48页 |
3.2.3 中药多糖混杂miRNA磷酸钙纳米粒的表征 | 第48-49页 |
3.2.4 中药多糖混杂纳米粒在体细胞中转运机制的研究 | 第49-50页 |
3.2.5 中药多糖混杂纳米粒的转导效率研究和优化 | 第50-5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3.3.1 质粒的浓度和电泳图 | 第51-52页 |
3.3.2 纳米粒携带基因能力的测定 | 第52页 |
3.3.3 Zeta电位和粒径的测定 | 第52-54页 |
3.3.4 透射电镜结果 | 第54页 |
3.3.5 红外光谱 | 第54-55页 |
3.3.6 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5-56页 |
3.3.7 中药多糖混杂纳米粒在体细胞中转运机制的研究 | 第56-60页 |
3.3.8 中药多糖混杂纳米粒的转导效率研究和优化 | 第60-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miRNA中药多糖混杂磷酸钙纳米粒介导的体细胞重编程及其机理研究 | 第64-8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4-66页 |
4.1.1 细胞株和动物 | 第64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64-65页 |
4.1.3 主要器材 | 第65-6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6-72页 |
4.2.1 miRNA介导的体细胞重编程 | 第66-68页 |
4.2.2 多能性评价与安全性评价 | 第68-71页 |
4.2.3 非病毒miRNA介导体细胞重编程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71-7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4.3.1 iPS细胞形态与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72-73页 |
4.3.2 免疫荧光 | 第73-75页 |
4.3.3 Western Blot | 第75-76页 |
4.3.4 iPS细胞的体外三胚层分化能力考察结果 | 第76-77页 |
4.3.5 iPS细胞的体内三胚层分化能力考察结果 | 第77-78页 |
4.3.6 RT-qPCR检测iPS中的全能性基因和三胚层分化基因 | 第78-79页 |
4.3.7 NR2F2基因表达抑制 | 第79-80页 |
4.3.8 TGF β2 通路抑制 | 第80-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纤维蛋白支架中miRNA混杂纳米粒子介导的体细胞重编程 | 第83-9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83-84页 |
5.1.1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 第83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83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83-8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4-86页 |
5.2.1 纤维蛋白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 第84-85页 |
5.2.2 纤维蛋白支架中细胞生长情况的考察 | 第85页 |
5.2.3 三维支架中的体细胞重编程 | 第85页 |
5.2.4 三维支架中iPS的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85页 |
5.2.5 三维支架中iPS的免疫荧光鉴定 | 第85-86页 |
5.2.6 三维支架中iPS的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 | 第86页 |
5.2.7 三维支架中iPS的免疫组化鉴定 | 第86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6-92页 |
5.3.1 纤维蛋白支架的扫描电镜SEM | 第86-88页 |
5.3.2 纤维蛋白支架中纳米粒子的分布 | 第88页 |
5.3.3 纤维蛋白支架中细胞生长情况的考察 | 第88-89页 |
5.3.4 三维支架中的体细胞重编程 | 第89-90页 |
5.3.5 三维支架中iPS的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90-91页 |
5.3.6 三维支架中iPS的免疫荧光鉴定 | 第91页 |
5.3.7 三维支架中iPS的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 | 第91-92页 |
5.3.8 三维支架中iPS的免疫组化鉴定 | 第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