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悬架技术发展回顾 | 第11-14页 |
1.1.1 被动悬架 | 第11-12页 |
1.1.2 主动悬架 | 第12-13页 |
1.1.3 半主动悬架 | 第13-14页 |
1.2“惯容-弹簧-阻尼”悬架新技术 | 第14-17页 |
1.2.1 惯容器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2“惯容器-弹簧-阻尼”悬架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当前研究的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混联ISD悬架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新机电相似理论 | 第19-20页 |
2.2 机械阻抗 | 第20-23页 |
2.2.1 机械阻抗的基本定义 | 第20-21页 |
2.2.2 机械阻抗的形式 | 第21-22页 |
2.2.3 并联机械系统的阻抗特性 | 第22-23页 |
2.2.4 串联机械系统的阻抗特性 | 第23页 |
2.3 动力吸振理论和混联ISD悬架 | 第23-26页 |
2.3.1 动力吸振理论 | 第23-24页 |
2.3.2 新型动力吸振器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工程化混联ISD悬架优化设计 | 第27-43页 |
3.1 混联ISD悬架性能分析 | 第27-34页 |
3.1.1 悬架性能指标 | 第27-30页 |
3.1.2 混联ISD悬架的机械阻抗 | 第30页 |
3.1.3 混联ISD悬架频率响应 | 第30-32页 |
3.1.4 混联ISD悬架对路面谱密度的响应 | 第32-34页 |
3.2 工程化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34-37页 |
3.2.1 工程化方案 | 第34-35页 |
3.2.2 工程化混联ISD悬架 | 第35-36页 |
3.2.3 寄生阻尼和附加刚度对悬架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3 工程化混联ISD悬架的参数确定 | 第37-41页 |
3.3.1 单目标与多目标问题 | 第37-38页 |
3.3.2 工程化混联ISD悬架遗传算法流程 | 第38-39页 |
3.3.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工程化混联ISD悬架动力学模型与特性分析 | 第43-61页 |
4.1 半车模型及分析 | 第43-51页 |
4.1.1 半车模型 | 第43-46页 |
4.1.2 频域响应分析 | 第46-49页 |
4.1.3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9-51页 |
4.2 整车模型及分析 | 第51-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工程化混联ISD悬架关键部件设计 | 第61-69页 |
5.1 液力惯容器结构参数设计 | 第61-67页 |
5.1.1 液力惯容器装置 | 第61页 |
5.1.2 液力惯容器的惯容系数 | 第61-63页 |
5.1.3 液力惯容器的阻尼力组成 | 第63-65页 |
5.1.4 液力惯容器的寄生阻尼 | 第65-66页 |
5.1.5 液力惯容器结构参数 | 第66-67页 |
5.2 油气弹簧结构参数设计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台架试验研究 | 第69-77页 |
6.1 工程化混联ISD悬架关键部件试验 | 第69-70页 |
6.1.1 试验设备 | 第69页 |
6.1.2 试验目的和方案 | 第69-70页 |
6.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5页 |
6.2.1 刚度特性曲线 | 第70-72页 |
6.2.2 惯性特性、阻尼特性曲线 | 第72-73页 |
6.2.3 仿真、试验数据比较 | 第73-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7页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77-78页 |
7.3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