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权的法理分析及其法律保护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2.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 3.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网络隐私权概述 | 第15-23页 |
| 一、隐私的界定 | 第15-16页 |
| 二、网络隐私权的界定 | 第16-17页 |
| 三、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特点 | 第17-19页 |
| (一)所处环境限定为网络空间 | 第17-18页 |
| (二)侵权的主体更为多元化 | 第18页 |
| (三)保护重心集中于个人数据 | 第18页 |
| (四)损害后果更加严重 | 第18-19页 |
| (五)权利人对隐私的保护方式更复杂 | 第19页 |
| 四、网络隐私权的伦理正当性 | 第19-21页 |
| (一)尊重个人尊严,体现以人为本 | 第19-20页 |
| (二)实现个人隐私与表达自由的平衡 | 第20页 |
| (三)实现科技发展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 第20-21页 |
| 五、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 第21-23页 |
| (一)促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 第21-22页 |
| (二)完善互联网上公民权利的保护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实困境以及原因分析 | 第23-30页 |
| 一、网络隐私权保护存在的现实困境 | 第23-27页 |
| (一)对个人资料的非法获取和利用 | 第23-24页 |
| (二)擅自在网上传播、公布他人隐私 | 第24-25页 |
| (三)黑客攻击中的隐私问题 | 第25页 |
| (四)电子邮件中的侵权行为 | 第25-26页 |
| (五)社交网站的侵权行为 | 第26-27页 |
| (六)二维码隐私侵权行为 | 第27页 |
| 二、网络隐私权保护困境的原因剖析 | 第27-30页 |
| (一)技术层面 | 第28页 |
| (二)意识层面 | 第28-29页 |
| (三)制度层面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域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比较法考察 | 第30-36页 |
| 一、美国 | 第30-32页 |
| (一)制定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法和专门立法 | 第30-31页 |
|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自律组织的作用 | 第31-32页 |
| 二、欧盟 | 第32-34页 |
| 1.透明原则 | 第33页 |
| 2.目的合法原则 | 第33页 |
| 3.比例原则 | 第33-34页 |
| 三、其他地区的保护模式 | 第34页 |
|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 | 第34页 |
| (二)台湾地区 | 第34页 |
| 四、对域外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评析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完善建议 | 第36-47页 |
| 一、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 第36-39页 |
| (一)法律意识 | 第36页 |
| (二)立法现状 | 第36-38页 |
| (三)执法现状 | 第38页 |
| (四)行业自律现状 | 第38-39页 |
| 二、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难点 | 第39-41页 |
| (一)科技进步快,法律相对滞后 | 第39-40页 |
| (二)要重视隐私权与知情权存在的矛盾 | 第40-41页 |
|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完善建议 | 第41-47页 |
| (一)立法方面 | 第41-43页 |
| (二)执法方面 | 第43-44页 |
| (三)司法方面 | 第44-45页 |
| (四)行业自律 | 第45页 |
| (五)技术支持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