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 | 第11-19页 |
| 一、法益 | 第11-12页 |
| 二、污染环境罪 | 第12-13页 |
| 三、污染环境罪保护法益的争议观点 | 第13-16页 |
| (一)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 | 第13-14页 |
| (二)生态学 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 | 第14页 |
| (三)生态法益观 | 第14-16页 |
| 四、选择生态法益观的原因及意义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污染环境罪对生态法益的保护现状 | 第19-25页 |
| 一、污染环境罪保护生态法益的性质 | 第19-20页 |
| 二、污染环境罪保护法益的演变 | 第20-23页 |
| (一)第一阶段:“立法空白”阶段 | 第20-21页 |
| (二)第二阶段:“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阶段 | 第21-22页 |
| (三)第三阶段:“污染环境罪”阶段 | 第22-23页 |
| 三、演变过程中三种法益观的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污染环境罪法益观模糊形成的实践困惑 | 第25-30页 |
| 一、法律条款之正当性分析 | 第25-27页 |
| (一)与生态法益刑法范围不相契合 | 第25-26页 |
| (二)对生态法益基础性特点重视不足 | 第26页 |
| (三)法益关系模糊 | 第26-27页 |
| 二、对司法判决产生的影响 | 第27-30页 |
| (一)判决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 (二)司法判决折射的问题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污染环境罪法益保护的立法完善 | 第30-37页 |
| 一、调整污染环境罪立法理念 | 第30-32页 |
| (一)科学设置宽严尺度 | 第30页 |
| (二)罪过形式应明确为犯罪故意 | 第30-31页 |
| (三)应设立污染环境罪危险犯 | 第31-32页 |
| 二、明晰污染环境罪的处罚范围和力度 | 第32-34页 |
| (一)采取累进式刑罚处罚模式 | 第32页 |
| (二)加大自由刑处罚力度 | 第32-33页 |
| (三)调整罚金刑 | 第33页 |
| (四)完善非刑罚处罚措施 | 第33页 |
| (五)增加单位犯罪处罚方式 | 第33-34页 |
| 三、在司法解释更新中排除非生态法益 | 第34-37页 |
| (一)我国具备开展生态法益损害量化评估的条件 | 第34-35页 |
| (二)我国开展生态法益损害量化评估的具体建议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附录:2017 年江苏省25个污染环境犯罪案例 简要案情及判决结果 | 第40-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