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岭煤矿岩溶陷落柱发育规律及成因探讨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意义与依据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3-24页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24-33页 |
2.1 地理概况 | 第24-25页 |
2.2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 | 第25-28页 |
2.3 研究区地层 | 第28-29页 |
2.4 研究区构造 | 第29-30页 |
2.5 水文地质概况 | 第30-33页 |
3 构造发育特征 | 第33-53页 |
3.1 矿井节理发育特征 | 第33-36页 |
3.2 矿井断层、褶皱发育特征 | 第36-41页 |
3.3 矿井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41-46页 |
3.4 矿井岩溶陷落柱发育特征 | 第46-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岩溶陷落柱发育规律分析 | 第53-75页 |
4.1 岩溶陷落柱分布与节理的关系 | 第53-58页 |
4.2 褶皱、断层对岩溶陷落柱发育的控制 | 第58-62页 |
4.3 矿井构造分形特征与岩溶陷落柱的关系 | 第62-70页 |
4.4 岩溶陷落柱发育的地下水条件控制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岩溶陷落柱成因分析 | 第75-80页 |
5.1 研究区古岩溶发展史 | 第75-76页 |
5.2 岩溶陷落柱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76-78页 |
5.3 岩溶陷落柱形成过程和形成时间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