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n Hiele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内容及教学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2 Van Hiele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 2.1 Van Hiele理论的再认识 | 第16-19页 |
| 2.1.1 VH思维水平的分析 | 第16-17页 |
| 2.1.2 VH教学阶段的解读 | 第17-19页 |
| 2.1.3 VH理论特点的了解 | 第19页 |
| 2.2 Van Hiele理论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 2.2.1 VH思维水平应用的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 2.2.2 VH教学阶段应用的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 2.3 小结 | 第23-25页 |
| 3 一元二次不等式内容VH水平研究 | 第25-32页 |
| 3.1 预备知识的量化分析 | 第25-27页 |
|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量化分析 | 第27-31页 |
| 3.2.1 课标要求的VH水平分析 | 第27-28页 |
| 3.2.2 教材内容的VH水平分析 | 第28-31页 |
| 3.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量表设计 | 第31页 |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 4 学生“预备知识”的VH水平测试 | 第32-46页 |
| 4.1 测试目的 | 第32页 |
| 4.2 测试对象 | 第32-33页 |
| 4.3 测试工具 | 第33-38页 |
| 4.3.1 编制VH思维水平预测卷 | 第33-34页 |
| 4.3.2 修改VH思维水平预测卷 | 第34页 |
| 4.3.3 生成正式的VH思维水平测试卷 | 第34-38页 |
| 4.4 测试过程 | 第38-39页 |
| 4.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9-46页 |
| 5 VH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案设计 | 第46-57页 |
| 5.1 前期分析 | 第46页 |
| 5.2 教学过程 | 第46-52页 |
| 5.2.1 学前咨询 | 第47页 |
| 5.2.2 引导定向及阐明 | 第47-51页 |
| 5.2.3 自由定向 | 第51页 |
| 5.2.4 整合 | 第51-52页 |
| 5.2.5 作业布置 | 第52页 |
| 5.3 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 | 第52-57页 |
| 5.3.1 编制一元二次不等式预测卷 | 第52-53页 |
| 5.3.2 修改一元二次不等式预测卷 | 第53页 |
| 5.3.3 生成正式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测试卷 | 第53-57页 |
| 6 教学方案的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 第57-67页 |
| 6.1 教学方案实践 | 第57-59页 |
| 6.1.1 实践目的及工具 | 第57页 |
| 6.1.2 实践对象及安排 | 第57-58页 |
| 6.1.3 实践过程 | 第58-59页 |
| 6.2 效果分析 | 第59-67页 |
| 6.2.1 测试实施与试卷回收情况 | 第59页 |
| 6.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9-67页 |
| 7 总结与反思 | 第67-70页 |
| 7.1 总结 | 第67-69页 |
| 7.2 反思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附录 | 第74-95页 |
| 附录 1 VH思维水平预测卷 | 第74-77页 |
| 附录 2 VH思维水平测试题 | 第77-79页 |
| 附录 3 一元二次不等式预测卷 | 第79-81页 |
| 附录 4 一元二次不等式测试题 | 第81-83页 |
| 附录 5“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一般版) | 第83-88页 |
| 附录 6“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VH版) | 第88-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