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本质、发展周期及影响 | 第20-33页 |
第一节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涵义 | 第20-23页 |
一、危机的定义 | 第20-21页 |
二、舆论的定义 | 第21-22页 |
三、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本质及特征 | 第23-26页 |
一、本质 | 第23-24页 |
二、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发展周期 | 第26-28页 |
一、潜伏期:隐蔽性舆论 | 第26页 |
二、发展期:无序群体舆论 | 第26-27页 |
三、爆发期:强势领袖舆论 | 第27-28页 |
四、高潮期:疯狂的舆论 | 第28页 |
五、衰退期:舆论逐渐回落 | 第28页 |
第四节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双重影响 | 第28-33页 |
一、负面影响 | 第29-31页 |
二、正面影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成因分析 | 第33-45页 |
第一节 网络文化: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外因分析 | 第33-35页 |
一、激进偏颇的虚拟人格 | 第33-34页 |
二、反权威主义与盲从意见领袖的怪异情结 | 第34页 |
三、泛滥的网络无政府主义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动因分析 | 第35-40页 |
一、网络表达的无序化与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 | 第35-36页 |
二、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与网络负面舆论的泛滥 | 第36-37页 |
三、“沉默的螺旋”现象与网络舆论的极端化 | 第37-39页 |
四、“把关人”缺失与网络舆论的无政府主义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政府公信力下降: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内因分析 | 第40-45页 |
一、政府公信力的定义 | 第40-41页 |
二、社会转型时期挑战政府公信力的因素 | 第41-42页 |
三、政府公信力降低是引发政府舆论危机的内在原因 | 第42-45页 |
第四章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治理原则及其机制 | 第45-66页 |
第一节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治理原则 | 第45-47页 |
一、责任原则 | 第45-46页 |
二、诚实沟通原则 | 第46页 |
三、信息公开原则 | 第46-47页 |
四、积极主动原则 | 第47页 |
第二节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治理机制 | 第47-66页 |
一、潜伏期:预警机制 | 第48-51页 |
二、发展期:信息公开机制 | 第51-53页 |
三、爆发期:“把关人”机制 | 第53-57页 |
四、高潮期:舆论引导机制与危机公关机制 | 第57-65页 |
五、衰退期:跟踪反馈机制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的实例分析 | 第66-74页 |
第一节 “华南虎照”事件始末 | 第66-68页 |
一、事件起因:提出方案 | 第66-67页 |
二、事件经过:实施造假 | 第67页 |
三、事件演进:造假败露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华南虎照”事件演变成舆论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68-70页 |
一、急功近利,社会诚信缺失 | 第68页 |
二、掩盖真相,信息公开缺位 | 第68-69页 |
三、滥用职权,对抗公众舆论 | 第69页 |
四、纠错能力弱化,问责制难以落实 | 第69-70页 |
第三节 基于“华南虎照”舆论危机事件的反思 | 第70-74页 |
一、取信于民,创建诚信政府 | 第70-71页 |
二、重视网络力量,及时公开信息 | 第71-72页 |
三、积极回应,正面引导舆论 | 第72-73页 |
四、健全问责制,建构责任政府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本人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