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技术在苗族服饰纹样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及创新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依据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眼动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简介 | 第20-26页 |
2.1 视知觉和视觉评价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1.1 视知觉 | 第20页 |
2.1.2 视觉评价心理 | 第20-21页 |
2.1.3 人主体对视觉评价的影响 | 第21-22页 |
2.1.4 物体形态对视觉评价的影响 | 第22页 |
2.2 眼动及眼动技术研究 | 第22-24页 |
2.2.1 眼动研究及视觉原理 | 第22-23页 |
2.2.2 眼动跟踪技术 | 第23页 |
2.2.3 眼动测量主要参数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苗族服饰纹样分析及评价指标确定 | 第26-42页 |
3.1 苗族服饰纹样起源 | 第26-27页 |
3.2 苗族服饰纹样传承 | 第27页 |
3.3 苗族服饰纹样研究 | 第27-36页 |
3.3.1 纹样种类的分析 | 第27-30页 |
3.3.2 纹样组织形式的分析 | 第30-32页 |
3.3.3 纹样构图的分析 | 第32-34页 |
3.3.4 纹样构成形式的分析 | 第34-36页 |
3.4 基于美学原则的评价指标研究 | 第36-38页 |
3.5 基于形式美法则的评价指标确定 | 第38-40页 |
3.5.1 对称与均衡 | 第39页 |
3.5.2 节奏与韵律 | 第39页 |
3.5.3 变化与统一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基于眼动技术的苗族服饰纹样评价实验研究 | 第42-52页 |
4.1 基于眼动技术的苗族服饰纹样评价实验设计 | 第42-45页 |
4.1.1 实验内容 | 第42页 |
4.1.2 实验对象 | 第42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4.1.4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4.1.5 确定眼动指标 | 第44页 |
4.1.6 主观问卷设计 | 第44页 |
4.1.7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4.1.8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45页 |
4.2 苗族服饰纹样的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4.3 眼动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3.1 注视时间 | 第46-47页 |
4.3.2 注视次数 | 第47-48页 |
4.4 主观评价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5 基于评价指标的偏好纹样辨析 | 第49-50页 |
4.5.1 基于对称与平衡美学原则的纹样辨析 | 第49页 |
4.5.2 基于节奏与韵律美学原则的纹样辨析 | 第49页 |
4.5.3 基于变化与统一美学原则的纹样辨析 | 第49-50页 |
4.5.4 偏好纹样的确定 | 第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基于评价的苗族服饰纹样应用与创新设计 | 第52-62页 |
5.1 苗族服饰纹样再设计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5.1.1 视觉审美评价的变化 | 第52页 |
5.1.2 苗族服饰纹样的再设计 | 第52-53页 |
5.2 苗族服饰纹样在银饰中的创新设计 | 第53-56页 |
5.3 银饰的制作 | 第56-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附录A 苗族服饰纹样主观评价表 | 第70-71页 |
附录B 已拓苗族服饰纹样原图 | 第71-73页 |
附录C 已拓苗族服饰纹样原图矢量图 | 第73-75页 |
附录D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