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 多酚氧化酶的由来 | 第12页 |
1.2 多酚氧化酶的分类 | 第12页 |
1.3 多酚氧化酶的分布 | 第12-13页 |
1.4 多酚氧化酶的生理与生化特性 | 第13页 |
1.5 多酚氧化酶分子特征 | 第13-14页 |
2 多酚氧化酶酶学研究 | 第14-16页 |
2.1 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 | 第14-15页 |
2.2 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3 小麦多酚氧化酶与面制品褐变的遗传研究 | 第16-17页 |
4 小麦PPO的活性影响因素、提取和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4.1 小麦PPO的影响因素及提取方式 | 第17页 |
4.2 小麦PPO的活性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5 多酚氧化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22页 |
5.1 多酚氧化酶多基因家族性与表达特性 | 第18页 |
5.2 多酚氧化酶的内含子特性 | 第18-19页 |
5.3 多酚氧化酶基因的遗传特性 | 第19页 |
5.4 小麦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9-22页 |
5.4.1 小麦PPO基因的定位 | 第19-20页 |
5.4.2 小麦PPO基因的克隆 | 第20-22页 |
6 分子标记在小麦PPO遗传改良种的应用 | 第22-24页 |
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我国地方农家种群体PPO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26-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1.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1.1.2 试验仪器 | 第26-27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27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1.3.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7页 |
1.3.2 小麦籽粒DNA提取 | 第27-28页 |
1.3.3 小麦籽粒PPO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1.3.4 特异引物PCR扩增和电泳检测 | 第29-31页 |
1.3.4.1 小麦PPO特异功能标记的选用 | 第29页 |
1.3.4.2 PCR扩增体系 | 第29-31页 |
1.3.4.3 PCR扩增程序 | 第31页 |
1.3.4.4 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31页 |
1.3.5 统计与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7页 |
2.1 农家种群体参试小麦品种籽粒PPO活性分布 | 第31-34页 |
2.1.1 多酚氧化酶(PPO)不同活性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1.2 211 份农家种群体PPO活性的聚类分析 | 第32-33页 |
2.1.3 211 份农家种群体PPO活性区间的划分与分布 | 第33-34页 |
2.2 211 份农家种群体多酚氧化酶分子标记检测 | 第34-37页 |
2.2.1 Ppo-A1位点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 第34-35页 |
2.2.2 Ppo-B1位点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 第35-36页 |
2.2.3 Ppo-D1位点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 第36-37页 |
2.3 小麦A、B、D组染色体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PPO活性之间的关系 | 第37-41页 |
2.3.1 A、B、D组染色体不同等位变异类型与小麦PPO活性分析 | 第37页 |
2.3.2 A组染色体等位变异类型与小麦PPO活性分析 | 第37-39页 |
2.3.3 B组染色体等位变异类型与小麦PPO活性分析 | 第39-40页 |
2.3.4 D组染色体等位变异类型与小麦PPO活性分析 | 第40-41页 |
2.4 不同基因位点等位变异组合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PPO活性分析 | 第41-47页 |
2.4.1 A、D组染色体等位变异组合与小麦PPO活性分析 | 第42-43页 |
2.4.2 A、B组染色体等位变异组合与小麦PPO活性分析 | 第43-44页 |
2.4.3 B、D组染色体等位变异组合与小麦PPO活性分析 | 第44-45页 |
2.4.4 A、B、D三组染色体等位变异组合与小麦PPO活性分析 | 第45-4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小麦 2BL染色体PPO克隆分析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50-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6页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0页 |
1.1.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1.1.2 试验仪器 | 第50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50-5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51-56页 |
1.3.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51页 |
1.3.2 小麦籽粒DNA提取 | 第51页 |
1.3.3 小麦籽粒RNA提取及反转录反应 | 第51-52页 |
1.3.4 小麦籽粒PPO活性的测定 | 第52页 |
1.3.5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52-55页 |
1.3.5.1 引物的设计 | 第52-53页 |
1.3.5.2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53-54页 |
1.3.5.3 PCR产物胶回收 | 第54页 |
1.3.5.4 目的片段的 3’端加Poly A | 第54-55页 |
1.3.5.6 目的片段的转化 | 第55页 |
1.3.5.7 目的片段阳性单克隆的挑选 | 第55页 |
1.3.6 统计与分析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8页 |
2.1 小麦 2BL染色体PPO基因的克隆 | 第56-59页 |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9-64页 |
2.2.1 氨基酸序列和理化性质分析 | 第59-61页 |
2.2.2 蛋白疏/亲水性预测与分析 | 第61-62页 |
2.2.3 结构域预测 | 第62页 |
2.2.4 信号肽预测 | 第62-63页 |
2.2.5 蛋白跨膜结构域预测 | 第63页 |
2.2.6 蛋白磷酸化位点的预测 | 第63页 |
2.2.7 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第63-64页 |
2.3 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 第64-68页 |
2.3.1 引物的多态性检测 | 第64-65页 |
2.3.2 扩增的目的条带测序分析 | 第65-66页 |
2.3.3 引物有效性验证 | 第66-67页 |
2.3.4 结合A、D组染色体分子标记组合进行验证 | 第67-6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附表 | 第78-86页 |
Abstract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