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2.1 共享服务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2.1.1 共享服务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共享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1.3 共享服务的适用范围 | 第16-17页 |
2.1.4 共享服务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2.2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研究 | 第18-21页 |
2.2.1 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共享服务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18-19页 |
2.2.3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意义 | 第19-21页 |
3. MN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的构建 | 第21-26页 |
3.1 MN集团简介及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3.1.1 MN集团概述 | 第21页 |
3.1.2 乳业行业背景 | 第21-22页 |
3.1.3 MN财务发展战略 | 第22-23页 |
3.1.4 MN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前财务管理状况 | 第23页 |
3.2 MN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3.2.1 国际视角及新商业格局下的管理需求 | 第23页 |
3.2.2 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的需求 | 第23-24页 |
3.2.3 缩短费用报销耗时的需求 | 第24页 |
3.2.4 实现预算事前控制的需求 | 第24页 |
3.2.5 财务业务标准化的需求 | 第24-25页 |
3.3 MN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定位与历程 | 第25-26页 |
3.3.1 MN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定位 | 第25页 |
3.3.2 MN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历程 | 第25-26页 |
4. MN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实施重点 | 第26-34页 |
4.1 MN集团FSSC业务范围确定 | 第26-27页 |
4.2 MN集团FSSC信息化平台建设 | 第27-30页 |
4.2.1 财务共享建设的系统基础 | 第27-28页 |
4.2.2 SAP-SSF创新技术应用 | 第28-29页 |
4.2.3 财务共享迁移策略的选择 | 第29-30页 |
4.2.4 财务共享迁移的具体实施 | 第30页 |
4.3 MN集团FSSC业务流程建设 | 第30-34页 |
4.3.1 试点公司流程分析 | 第30-32页 |
4.3.2 费用报销管理流程 | 第32-34页 |
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关键环节的建设 | 第34-38页 |
5.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 | 第34-35页 |
5.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建设 | 第35-36页 |
5.2.1 流程标准化建设 | 第35页 |
5.2.2 制度标准化建设 | 第35-36页 |
5.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建设 | 第36-38页 |
5.3.1 人员招聘 | 第36页 |
5.3.2 人员培训 | 第36-37页 |
5.3.3 人员绩效考核 | 第37-38页 |
6. MN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成效分析 | 第38-46页 |
6.1 MN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效果 | 第38-39页 |
6.1.1 服务绩效 | 第38页 |
6.1.2 质量控制 | 第38页 |
6.1.3 流程优化 | 第38-39页 |
6.1.4 财务绩效 | 第39页 |
6.2 MN共享服务中心绩效指标的评价与改进 | 第39-42页 |
6.2.1 MN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管理 | 第39-40页 |
6.2.2 MN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指标评价 | 第40-41页 |
6.2.3 对MN共享服务中心绩效指标的改进 | 第41-42页 |
6.3 MN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亟待优化之处 | 第42-46页 |
6.3.1 支持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系统持续升级 | 第42-43页 |
6.3.2 完善业务流程,达到真正流程最优化 | 第43-44页 |
6.3.3 实现移动审批,提升工作效率 | 第44页 |
6.3.4 进行大数据管理输出,为业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 第44-45页 |
6.3.5 加强人员培训力度,设计员工职业规划通道 | 第45页 |
6.3.6 关注内部控制,降低集团损失风险 | 第45-4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