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人工电子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0页 |
1.2 人工电子耳的一般原理及装置介绍 | 第10-11页 |
1.3 本课题的立体依据及课题简介 | 第11-13页 |
2 人耳听觉生理学基础 | 第13-18页 |
2.1 声音的形成机制 | 第13页 |
2.2 听觉的一般生理学基础 | 第13-15页 |
2.3 听力学概述及耳聋机制 | 第15-16页 |
2.4 人耳的频率编码机制 | 第16-18页 |
3 语音信号的特征及影响人工电子耳性能的因素 | 第18-22页 |
3.1 语音信号的基本特征 | 第18-20页 |
3.2 影响人工电子耳性能的因素 | 第20-22页 |
4 人工电子耳的语音信号处理方案 | 第22-31页 |
4.1 单通道的语音信号处理 | 第22-23页 |
4.1.1 House/3M方案 | 第22-23页 |
4.1.2 Vienna/3M方案 | 第23页 |
4.2 多通道语音信号处理 | 第23-30页 |
4.2.1 基于滤波器组的信号处理方案 | 第24-27页 |
4.2.2 基于特征提取的信号处理方案 | 第27-30页 |
4.3 各种语音信号处理方案的比较 | 第30-31页 |
5 基于DSP的人工电子耳的硬件系统的设计 | 第31-45页 |
5.1 DSP简介 | 第31-34页 |
5.1.1 TMS320系列DSP概况 | 第32页 |
5.1.2 TMS320LF240X芯片概述 | 第32-34页 |
5.2 语音信号处理的系统结构简介 | 第34-35页 |
5.3 人工电子耳的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35-45页 |
5.3.1 DSP时钟电路的选择与设计 | 第35页 |
5.3.2 仿真器与DSP目标板之间的连接 | 第35-36页 |
5.3.3 DSP电源供电电路及复位电路的设计 | 第36-37页 |
5.3.4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 第37-38页 |
5.3.5 抗混迭滤波器电路的设计 | 第38-39页 |
5.3.6 DSP自带A/D转换模块 | 第39-40页 |
5.3.7 D/A转换原理及其电路图 | 第40-43页 |
5.3.8 压控电流源电路图设计 | 第43-45页 |
6 基于DSP的人工电子耳的软件系统的设计 | 第45-58页 |
6.1 DSP调试环境代码编译器CC(Code Composer)的简介 | 第45-47页 |
6.2 软件工作流程概述 | 第47-48页 |
6.3 A/D转换的软件实现 | 第48-49页 |
6.4 D/A转换的软件实现 | 第49-53页 |
6.5 语音信号处理的设计及其实现 | 第53-58页 |
6.5.1 CIS语音信号处理及其实现 | 第53-54页 |
6.5.2 小波变换在电子耳蜗CIS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 第54-58页 |
7 计算机仿真及其声音合成的实验结果 | 第58-61页 |
7.1 人工电子耳蜗语音信号处理系统的调试 | 第58页 |
7.2 计算机仿真及其声音合成试验 | 第58-61页 |
7.2.1 计算机仿真及其合成原理 | 第58-59页 |
7.2.2 仿真结果及其讨论 | 第59-61页 |
8 总结及前瞻 | 第61-63页 |
8.1 总结 | 第61页 |
8.2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