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想与方法 | 第13-14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思想品德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 | 第16-23页 |
(一) 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16-18页 |
1. 师生关系的含义 | 第16页 |
2. 师生关系的类型 | 第16-18页 |
(二) 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18-20页 |
1. 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 第18-19页 |
2. 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三) 思想品德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20-23页 |
1. 思想品德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 第20页 |
2. 思想品德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 | 第20-23页 |
二、思想品德课和谐师生关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3-29页 |
(一) 思想品德课和谐师生关系建立中存在问题的表现 | 第23-25页 |
1. 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生间缺乏相互关怀和信任 | 第23-24页 |
2. 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 第24页 |
3. 教师和学生地位不平等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 第24页 |
4. 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生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 第24-25页 |
5. 思想品德课教师忽视了课堂外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 第25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和谐师生关系建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5-29页 |
1. 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自身素质不高 | 第26页 |
2. 中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 | 第26-27页 |
3.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 | 第27页 |
4. 学校的德育文化和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27-28页 |
5. 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三、解决思想品德课和谐师生关系建立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 第29-36页 |
(一)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 第29-31页 |
1.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树立现代师生观 | 第29-30页 |
2.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达到情感共鸣 | 第30页 |
3. 课外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往 | 第30-31页 |
(二) 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做到尊师重教 | 第31-32页 |
1. 重视思想品德课,明确学习目的 | 第31页 |
2. 理解尊重教师,主动和教师沟通 | 第31-32页 |
(三) 家长应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 第32-33页 |
1.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 第32页 |
2. 家长应主动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 第32-33页 |
(四) 学校应注重德育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氛围 | 第33-34页 |
1. 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 第33页 |
2. 加强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 第33页 |
3. 建立和谐的校园管理机制 | 第33-34页 |
(五) 改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 | 第34-36页 |
1. 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 | 第34页 |
2. 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社会形象 | 第34页 |
3. 实施有利于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社会政策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