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使用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五)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1. 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 第14页 |
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 第14-15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 第15-16页 |
1. 开放性 | 第15页 |
2. 体验性 | 第15页 |
3. 实践性 | 第15-16页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 | 第16-17页 |
1.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观点 | 第16页 |
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 第16-17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7-23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 教学材料和文本的关系倒置 | 第17-18页 |
2. 生活素材与教学目标的偏离 | 第18页 |
3. 教师的主导地位模糊 | 第18-19页 |
4. 设虚假情景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失真实感 | 第19页 |
5. 学生不适应生活化教学策略 | 第19-20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20-23页 |
1. 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材料和文本关系处理不当 | 第20页 |
2. 教师未受实践指导而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 | 第20-21页 |
3. 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疏忽自身的主导地位 | 第21页 |
4. 为调动学生兴趣忽视情景的真实性 | 第21页 |
5. 学生未认清自身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第21-23页 |
三、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问题的对策 | 第23-30页 |
(一) 处理好教学和生活化素材的关系 | 第23-24页 |
1. 明确生活素材和理论知识的关系 | 第23页 |
2. 深刻理解课本内容 | 第23页 |
3. 善于发现蕴含道理的生活素材 | 第23-24页 |
(二) 教师要积极接受指导采用生活化教学 | 第24-25页 |
1. 在实践中转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 | 第24页 |
2.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能力 | 第24-25页 |
(三) 明确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的主体间性关系 | 第25-27页 |
1.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第25-26页 |
2. 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26-27页 |
(四) 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 | 第27-28页 |
1. 确保素材的真实性 | 第27页 |
2. 精细加工生活素材 | 第27页 |
3. 避免课堂泛生活化 | 第27-28页 |
(五) 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第28-30页 |
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目标 | 第28页 |
2. 让学生理解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使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意义 | 第28页 |
3. 教师要及时对初中生加以引导 | 第28-29页 |
4.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生活化的实践 | 第29-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附录 | 第32-34页 |
后记 | 第34-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