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3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1.3.2 土地供需平衡原理 | 第19-21页 |
1.3.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理 | 第21-22页 |
1.3.4 土地的价值理论 | 第22-23页 |
1.3.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23-24页 |
1.3.6 系统学理论 | 第2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占地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43页 |
2.1 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及节约化用地内涵 | 第29-32页 |
2.1.1 高速公路用地范围 | 第29-30页 |
2.1.2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的内涵 | 第30-32页 |
2.2 我国高速公路占地特征及节约用地潜力来源 | 第32-37页 |
2.2.1 我国高速公路占地特征 | 第32-36页 |
2.2.2 高速公路用地节约潜力来源 | 第36-37页 |
2.3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2页 |
2.3.1 政策法规因素 | 第37-38页 |
2.3.2 沿线自然环境的制约性 | 第38-39页 |
2.3.3 沿线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4 沿线人文因素的影响 | 第40页 |
2.3.5 与原有路网的关系 | 第40页 |
2.3.6 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标准 | 第40-41页 |
2.3.7 技术水平的影响 | 第41页 |
2.3.8 资金投入力度的影响 | 第41页 |
2.3.9 土地资源的限制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措施框架体系研究 | 第43-86页 |
3.1 规划立项阶段 | 第43-49页 |
3.1.1 确保建设项目立项的科学性 | 第43-44页 |
3.1.2 确定合理的路线走廊带 | 第44-48页 |
3.1.3 编制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 | 第48-49页 |
3.2 设计阶段 | 第49-77页 |
3.2.1 降低路堤高度 | 第49-54页 |
3.2.2 确定合理的道路线形 | 第54-59页 |
3.2.3 合理设置取、弃土场 | 第59-61页 |
3.2.4 以桥隧代路 | 第61-65页 |
3.2.5 采用支挡结构物收缩路基宽度 | 第65-66页 |
3.2.6 选用合理的互通式立交规模型式 | 第66-72页 |
3.2.7 沿线设施合理布设 | 第72-74页 |
3.2.8 充分利用旧路 | 第74-75页 |
3.2.9 与土地开发整理相结合 | 第75-77页 |
3.3 建设施工阶段 | 第77-82页 |
3.3.1 招投标管理 | 第77页 |
3.3.2 控制临时用地 | 第77-78页 |
3.3.3 保护土地资源 | 第78-79页 |
3.3.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 第79-80页 |
3.3.5 多方选用路基填料 | 第80-81页 |
3.3.6 土地复垦 | 第81-82页 |
3.4 验收运营阶段 | 第82-85页 |
3.4.1 检查节地措施落实情况 | 第82-83页 |
3.4.2 高速公路改扩建 | 第83-84页 |
3.4.3 降低运营中的土地破坏风险 | 第84页 |
3.4.4 做好高速公路土地节约利用的后评价 | 第84页 |
3.4.5 复垦土的养护管理 | 第84页 |
3.4.6 废弃道路及临时用地的回收处理 | 第84-8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关键保障技术 | 第86-110页 |
4.1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 第86-90页 |
4.1.1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性质和作用 | 第86-87页 |
4.1.2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指标特点 | 第87-89页 |
4.1.3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 | 第89-90页 |
4.2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关键保障技术研究 | 第90-109页 |
4.2.1 高速公路低路堤方案 | 第90-99页 |
4.2.2 服务设施用地量计算模型 | 第99-104页 |
4.2.3 高速公路用地价值估算与节地措施方案制定 | 第104-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 | 第110-130页 |
5.1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0-118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110-112页 |
5.1.2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112-118页 |
5.2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 | 第118-123页 |
5.2.1 用地量节约水平 | 第118-120页 |
5.2.2 功能与服务水平 | 第120-121页 |
5.2.3 效益水平 | 第121-123页 |
5.3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3-129页 |
5.3.1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123-124页 |
5.3.2 基于熵值赋权的综合指数模型法 | 第124-12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六章 大广高速衡大段节地关键技术及节地效果综合评价 | 第130-145页 |
6.1 高速公路节地关键技术在大广高速衡大段的应用 | 第130-137页 |
6.1.1 大广高速衡大段 K99+300~K101+700 段横向通道设施优化设置 | 第130-132页 |
6.1.2 大广高速衡大段合理路基平均填土高度的计算 | 第132页 |
6.1.3 大广高速衡大段服务区用地量计算 | 第132-137页 |
6.2 大广高速衡大段节地效果综合评价 | 第137-140页 |
6.2.1 指标的筛选和标准化 | 第137-138页 |
6.2.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138-139页 |
6.2.3 评价指标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139-140页 |
6.3 大广高速衡大段设计二标节地效果对比分析 | 第140-143页 |
6.3.1 指标的选择及实际值的计算 | 第140-141页 |
6.3.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141-142页 |
6.3.3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142-143页 |
6.3.4 评价指标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14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结论 | 第145-149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5-14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7页 |
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