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牧草的生态效益及利用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9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8-15页 |
1.1.1 区域概况与发展需求 | 第8-9页 |
1.1.2 红壤丘陵区草地资源特点 | 第9-14页 |
1.1.3 牧草的作用和意义 | 第14页 |
1.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4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4.1 供试品种 | 第20-21页 |
2.4.2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4.3 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4.4 宏观调查 | 第22页 |
2.4.5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23-41页 |
3.1 牧草的生态效益 | 第23-28页 |
3.1.1 牧草的水土保持效果 | 第23-24页 |
3.1.2 牧草对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 第24-27页 |
3.1.3 牧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 牧草经济效益分析 | 第28-31页 |
3.2.1 牧草的农艺经济效益 | 第29-30页 |
3.2.2 养殖业经济效益 | 第30-31页 |
3.3 牧草的利用模式 | 第31-35页 |
3.4 牧草的栽培技术 | 第35-41页 |
3.4.1 牧草对不同成壤母质生态适应性研究 | 第35-36页 |
3.4.2 红壤丘陵区牧草建植技术 | 第36-37页 |
3.4.3 牧草施肥管理 | 第37-38页 |
3.4.4 牧草品种合理搭配 | 第38页 |
3.4.5 当家牧草品种的栽培技术与施肥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1-44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4.2 讨论 | 第42页 |
4.3 建议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 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