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0-14页 |
1、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1) 我国大众教育的发展需求 | 第10-11页 |
(2)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评估时代” | 第11-12页 |
(3) 国家的发展需求 | 第12-13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的重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研究的重难点 | 第14-15页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6-28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本科生 | 第16页 |
2、学习状况 | 第16页 |
3、就读经验 | 第16-17页 |
4、高等教育质量 | 第17-18页 |
(二)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2、佩斯的“努力质量理论” | 第19页 |
3、阿斯汀的“学生参与理论” | 第19-20页 |
4、库恩的“学习参与度理论” | 第20-2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 关于就读经验的研究综述 | 第21页 |
(2) 关于就读经验理论构建的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3) 关于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实证研究 | 第23-2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 针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研究 | 第24-25页 |
(2) 有关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实证研究 | 第25-27页 |
3、研究述评 | 第27-28页 |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第28-39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28页 |
(二) 研究的过程 | 第28-30页 |
1、研究的思路 | 第28-29页 |
2、研究的方法 | 第29-30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29页 |
(2) 问卷调查法 | 第29-30页 |
(3) 统计分析法 | 第30页 |
(三) 研究的内容 | 第30-31页 |
(四)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五)、问卷的设计 | 第32-39页 |
1、CSEQ调查问卷的介绍 | 第32-33页 |
2、问卷的编制 | 第33-36页 |
(1) 问卷设计的思路 | 第33页 |
(2) 问卷设计的内容 | 第33-36页 |
3、研究对象 | 第36-39页 |
(1) 案例学校的选择 | 第36页 |
(2) 调查样本的选取 | 第36-37页 |
(3) 样本的基本特点 | 第37-39页 |
三、云南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调查问卷分析 | 第39-60页 |
(一)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9-40页 |
1、信度检验 | 第39页 |
2、效度检验 | 第39-40页 |
(二) 大学生就读经验的整体状态分析 | 第40-57页 |
1、大学生就读经验状况的整体描述 | 第40-41页 |
2、大学生就读经验各维度的描述统计 | 第41-57页 |
(1) 学习活动参与度 | 第41-48页 |
(2) 实践活动参与度 | 第48-49页 |
(3) 社会交往 | 第49-52页 |
(4) 学校环境感知 | 第52-53页 |
(5) 学生满意度 | 第53-54页 |
(6) 就读收获自评 | 第54-57页 |
(三) 就读经验系统内部关系分析 | 第57-60页 |
四、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78页 |
(一) 不同性别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二) 不同年级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三) 不同专业类别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64-66页 |
(四) 不同生源地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66-68页 |
(五)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六) 学习时间投入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70-72页 |
(七) 周课时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72-74页 |
(八) 大学阶段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74-75页 |
(九) 毕业去向选择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75-76页 |
(十) 家庭平均月收入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影响分析 | 第76-78页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8-90页 |
(一) 主要研究结论与问题 | 第78-84页 |
1、主要研究结论 | 第78-80页 |
(1) 当前云南大学本科生的就读经验的总体状态 | 第78页 |
(2) 大学生就读经验存在着群体差异 | 第78-79页 |
(3) 影响因素 | 第79-80页 |
2、发现的主要问题 | 第80-84页 |
(1) 学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0-82页 |
(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82-83页 |
(3) 学生个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3-84页 |
(二) 政策建议与结语 | 第84-90页 |
1、政策建议 | 第84-89页 |
(1)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观 | 第84-85页 |
(2) 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85页 |
(3) 加强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指导,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 第85-86页 |
(4) 优化教师队伍,实现师生的多元沟通 | 第86-87页 |
(5) 努力改善学校的环境 | 第87-88页 |
(6) 推进本科教学评估体制的改革创新 | 第88-89页 |
2、结语 | 第89-90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90-95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