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1.1 振动光谱 | 第17-25页 |
1.1.1 红外光谱,简正振动模式 | 第17-20页 |
1.1.2 拉曼光谱,双光子过程 | 第20-24页 |
1.1.3 选择定则 | 第24-25页 |
1.2 一些非商用软件的计算理论 | 第25-33页 |
1.2.1 势能分布(PED) | 第25-26页 |
1.2.2 DFT 方法的选择和校正因子 | 第26-28页 |
1.2.3 拉曼峰强 | 第28-29页 |
1.2.4 极化率和超极化率的计算 | 第29-32页 |
1.2.5 Wilson 指认 | 第32-33页 |
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 第33-37页 |
1.3.1 SERS 的物理增强,电磁场增强(EM) | 第34-35页 |
1.3.2 SERS 的化学增强,电荷转移理论(CM) | 第35页 |
1.3.3 SERS 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 | 第35-36页 |
1.3.4 增强因子(enhancement factor,EF) | 第36-37页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第37-39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对巯基苯酚分子的结构、振动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第42-54页 |
2.1 前言 | 第42-4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2.2.1 实验所用的药品 | 第4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3 理论方法 | 第44-4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2.4.1 分子的几何构型 | 第46页 |
2.4.2 振动模式的归属 | 第46-51页 |
2.4.3 前线轨道 | 第51-52页 |
2.4.4 氢键的给受体 | 第52-53页 |
2.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噻唑蓝分子的结构、振动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第54-66页 |
3.1 前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页 |
3.2.1 实验所用的药品 | 第5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3.3 理论方法 | 第55-5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3.4.1 分子结构 | 第57-58页 |
3.4.2 振动模式的归属 | 第58-63页 |
3.4.3 紫外可见光谱 | 第63-64页 |
3.4.4 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空轨道 | 第64-65页 |
3.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茚三酮分子的结构、振动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第66-82页 |
4.1 前言 | 第66-6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4.2.1 实验所用的药品 | 第67页 |
4.2.2 银溶胶的制备 | 第67-68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68页 |
4.3 理论方法 | 第6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8-80页 |
4.4.1 茚三酮的分子结构 | 第69-71页 |
4.4.2 茚三酮的振动模式归属 | 第71-74页 |
4.4.3 茚三酮 SERS 峰的归属 | 第74-77页 |
4.4.4 茚三酮的前线轨道 | 第77-78页 |
4.4.5 氢键的给受体 | 第78-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对巯基苯甲酸分子的结构、振动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第82-96页 |
5.1 引言 | 第82-8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4页 |
5.2.1 实验所用的药品 | 第84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84页 |
5.3 理论方法 | 第84-8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5-93页 |
5.4.1 分子构型 | 第85-86页 |
5.4.2 振动模式归属 | 第86-91页 |
5.4.3 前线轨道 | 第91页 |
5.4.4 氢键的给受体 | 第91-93页 |
5.5 小结 | 第93-96页 |
第六章 多种弱相互作用共同辅助的农残检测——SERS 方法检测三唑酮 | 第96-110页 |
6.1 前言 | 第96-9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97页 |
6.2.2 银溶胶的制备 | 第97-98页 |
6.2.3 待测物制备 | 第98页 |
6.2.4 表征 | 第98页 |
6.3 理论方法 | 第98-99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7页 |
6.5 小结 | 第107-110页 |
第七章 结果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48页 |
附录 | 第148-150页 |
攻读博士三年工作成果列表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