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垃圾污染及治理问题的研究--以云南禄劝县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论文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外研究的综述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的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3-14页 |
1、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四、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第14-16页 |
1、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页 |
第二节 公共服务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准公共产品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禄劝县农村垃圾污染现状分析 | 第19-29页 |
第一节 禄劝县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禄劝县农村垃圾污染现状 | 第20-29页 |
一、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 | 第21-26页 |
二、农村生活产生的污染 | 第26-27页 |
三、农村规模化养殖产生的污染 | 第27-28页 |
四、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禄劝县治理农村垃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禄劝县治理农村垃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一、农村垃圾治理难度增加 | 第29页 |
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处理垃圾水平不高 | 第29-30页 |
三、地方基层管理组织监管力度不够,引导不足 | 第30-31页 |
四、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保护 | 第31页 |
五、环卫基础设施差,客观条件限制大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禄劝县农村垃圾治理问题的原因 | 第32-37页 |
一、农民长期形成的文化陋习,难以改变 | 第32-33页 |
二、政府监督引导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 第33-34页 |
三、乡镇企业的环保法制观念薄弱,污染成本低 | 第34页 |
四、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保投入低 | 第34-35页 |
五、农村垃圾处理法规体系不健全,约束管制力弱 | 第35-36页 |
六、农村垃圾处理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市场失灵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云南农村垃圾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7-46页 |
第一节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 第37-38页 |
一、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处理垃圾能力 | 第37-38页 |
二、加大农业技能指导,合理利用农药、化肥 | 第38页 |
第二节 各级政府加大重视程度,完善环保管理制度 | 第38-40页 |
一、转变当地政府政绩观 | 第38-39页 |
二、落实考核制度 | 第39页 |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机构 | 第39页 |
四、适当引入垃圾治理的奖惩机制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环保资金充足 | 第40-41页 |
一、设立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 | 第40页 |
二、完善多元融资机制 | 第40-41页 |
三、建立垃圾收费制度 | 第41页 |
第四节 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 | 第41-42页 |
一、中央出台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法规 | 第41-42页 |
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政策 | 第42页 |
第五节 推动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 | 第42-44页 |
一、培育市场化动力源 | 第43页 |
二、推动运营管理市场化 | 第43-44页 |
三、培育农村垃圾处理的下游产业 | 第44页 |
第六节 优化垃圾处理技术和设施,提高处理效率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46-4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