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1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2 IPv6协议研究 | 第11-41页 |
| 2.1 IPv6寻址 | 第11-25页 |
| 2.1.1 寻址模式 | 第11-12页 |
| 2.1.2 IPv6地址的文本表示形式 | 第12-13页 |
| 2.1.3 IPv6地址前缀的文本表示 | 第13页 |
| 2.1.4 IPv6单播地址(Unicast Addresses) | 第13-17页 |
| 2.1.5 IPv6多播地址(Unicast Addresses) | 第17-19页 |
| 2.1.6 IPv6任播地址Anycast Addresses | 第19-20页 |
| 2.1.7 节点被要求的地址 | 第20页 |
| 2.1.8 IPv6的子网划分 | 第20-22页 |
| 2.1.9 IPv6的接口ID | 第22-24页 |
| 2.1.10 IPv4地址与IPv6地址的比较 | 第24-25页 |
| 2.2 IPv6报头 | 第25-31页 |
| 2.2.1 IPv6报头 | 第25-27页 |
| 2.2.2 IPv6扩展报头 | 第27-30页 |
| 2.2.3 上层校验和 | 第30-31页 |
| 2.2.4 IPv6对最大传输单元(MTU)的要求 | 第31页 |
| 2.3 ICMPv6 | 第31-35页 |
| 2.3.1 ICMPv6报文结构 | 第31页 |
| 2.3.2 ICMPv6报文类型 | 第31-34页 |
| 2.3.3 邻节点发现 | 第34-35页 |
| 2.4 地址自动配置 | 第35-36页 |
| 2.5 IPv6的名称解析 | 第36-38页 |
| 2.6 IPv6路由 | 第38-39页 |
| 2.7 IPv6的安全 | 第39-41页 |
| 3 IPv4到IPv6的过渡 | 第41-51页 |
| 3.1 IPv4向IPv6过渡的漫长过程 | 第41-42页 |
| 3.2 IPv6过渡用地址类型 | 第42-43页 |
| 3.3 IPv4/IPv6过渡策略 | 第43-51页 |
| 3.3.1 双栈技术应用 | 第44页 |
| 3.3.2 隧道技术 | 第44-47页 |
| 3.3.3 协议转换技术 | 第47-51页 |
| 4 应用IPv6技术 | 第51-62页 |
| 4.1 WWW | 第51-55页 |
| 4.1.1 HTTP协议的工作过程 | 第51-53页 |
| 4.1.2 IPv6对WWW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1.3 WWW迁移方案 | 第54-55页 |
| 4.2 E-mail | 第55-57页 |
| 4.2.1 E-mail的工作过程 | 第56页 |
| 4.2.2 IPv6对E-mail的影响 | 第56-57页 |
| 4.2.3 E-mail的迁移 | 第57页 |
| 4.3 IM | 第57-59页 |
| 4.3.1 即时通信的工作过程 | 第58-59页 |
| 4.3.2 即时通信的迁移 | 第59页 |
| 4.4 IPTV | 第59-60页 |
| 4.4.1 IPTV工作机制 | 第59-60页 |
| 4.4.2 IPTV过渡 | 第60页 |
| 4.5 IPv6应用前景 | 第60-62页 |
| 5 基于Windows平台的中小型网络过渡策略 | 第62-77页 |
| 5.1 Windows系统中的IPv6 | 第62-63页 |
| 5.2 基于Windows平台中小型网络的IPv6过渡需求 | 第63-64页 |
| 5.3 基于Windows平台的中小型网络实施性过渡方案 | 第64-65页 |
| 5.4 过渡方案的测试 | 第65-72页 |
| 5.4.1 构建过渡实验环境 | 第65-68页 |
| 5.4.2 手工隧道 | 第68-69页 |
| 5.4.3 部署IPv6应用服务 | 第69-72页 |
| 5.5 通信测试 | 第72-77页 |
| 6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