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接触分析 | 第12-13页 |
1.2.2 动力学分析 | 第13-14页 |
1.2.3 刚度和阻尼 | 第14-15页 |
1.2.4 仿真分析 | 第15页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2章 滚动轴承在刀架中的受力分析 | 第19-29页 |
2.1 动力伺服刀架转位系统结构 | 第19页 |
2.2 Gear2和Gear3所在轴系的受力计算 | 第19-24页 |
2.2.1 Gear2受力计算 | 第20-21页 |
2.2.2 Gear3受力计算 | 第21-23页 |
2.2.3 轴承处铰支力计算 | 第23-24页 |
2.3 Gear3和Gear4所在轴系的受力计算 | 第24-28页 |
2.3.1 Gear4受力计算 | 第25页 |
2.3.2 Gear5的受力计算 | 第25-27页 |
2.3.3 轴承处铰支力计算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深沟球轴承的接触载荷与变形 | 第29-47页 |
3.1 Hertz接触理论 | 第29-30页 |
3.2 接触应力与变形 | 第30-43页 |
3.2.1 载荷分布 | 第30-32页 |
3.2.2 椭圆积分的求解 | 第32-34页 |
3.2.3 曲率和与曲率差的求解 | 第34-36页 |
3.2.4 接触区域尺寸的求解 | 第36-41页 |
3.2.5 最大接触应力 | 第41-42页 |
3.2.6 接触物体的最大弹性趋近量 | 第42-43页 |
3.3 轴承的静接触刚度 | 第43-46页 |
3.3.1 深沟球轴承接触刚度求解 | 第43-44页 |
3.3.2 MATLAB辅助设计流程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深沟球轴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59页 |
4.1 深沟球轴承的运动学分析 | 第47-51页 |
4.1.1 深沟球轴承中的简单运动关系 | 第47-50页 |
4.1.2 滚动接触次数 | 第50-51页 |
4.1.3 应力循环次数 | 第51页 |
4.2 深沟球轴承的动力学分析 | 第51-58页 |
4.2.1 轴和内圈综合偏心对动力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2 滚珠离心力对动力学的影响 | 第52-56页 |
4.2.3 深沟球轴承的动力学方程 | 第56-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滚动轴承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第59-73页 |
5.1 深沟球轴承的刚度和阻尼 | 第59-68页 |
5.1.1 轴承刚度 | 第59-65页 |
5.1.2 轴承阻尼 | 第65-68页 |
5.2 深沟球轴承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第68-71页 |
5.2.1 内圈与滚动体之间的动力学方程求解 | 第68-69页 |
5.2.2 外圈与滚动体之间的动力学方程求解 | 第69-70页 |
5.2.3 轴承总的位移变化情况 | 第70-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轴承相关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 | 第73-83页 |
6.1 静力学分析对比 | 第73-76页 |
6.1.1 静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6.1.2 静力求解结果 | 第74-75页 |
6.1.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75-76页 |
6.2 动力学分析对比 | 第76-81页 |
6.2.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第76-77页 |
6.2.2 轴承位移之间的对比分析 | 第77-80页 |
6.2.3 轴承静接触刚度与动态接触刚度的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