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我国失独者权益保障制度供给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1章 导论第18-37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缘由第18页
    1.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2.1 理论意义第18-19页
        1.2.2 现实意义第19-20页
    1.3 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0-33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第21-25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第25-32页
        1.3.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32-33页
    1.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3-35页
        1.4.1 研究内容:第33-35页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5页
    1.5 采用的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和数据资料第35-37页
        1.5.1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5.2 可行性分析和数据资料第36-37页
第2章 失独者现状分析第37-56页
    2.1 失独者概述第37-44页
        2.1.1 失独者概念的界定第37-39页
        2.1.2 失独者规模的持续性和老龄化趋势第39-42页
        2.1.3 失独者调查样本构成第42-44页
    2.2 失独者面临的困境第44-53页
        2.2.1 经济困境第44-46页
        2.2.2 养老困境第46-48页
        2.2.3 精神困境第48-53页
    2.3 失独者的诉求第53-56页
第3章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依据第56-71页
    3.1 失独者权益保障第56-60页
        3.1.1 权利和权益第56-57页
        3.1.2 失独者权益及其保障第57-60页
    3.2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事实依据第60-64页
        3.2.1 失独者产生的直接原因:独生子女死亡第61-63页
        3.2.2 失独者产生的间接原因: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第63-64页
    3.3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法理依据第64-71页
        3.3.1 人权学说与社会弱势群体理论第64-67页
        3.3.2 权利义务一致和权力责任一致原则第67-71页
第4章 失独者权益保障制度供给原理与思路第71-90页
    4.1 失独者权益保障制度供给原理第71-85页
        4.1.1 制度变迁与制度供给第71-73页
        4.1.2 民法制度供给的途径:民法的公法化第73-75页
            4.1.2.1 民法的公法化第73-74页
            4.1.2.2 失独者民事权益制度供给的途径第74-75页
        4.1.3 社会法制度供给的途径:社会补偿第75-85页
            4.1.3.1 社会法涵义第75-77页
            4.1.3.2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与失独者权益保障第77-79页
            4.1.3.3 失独者社会补偿的证成第79-82页
            4.1.3.4 行政给付与失独者社会补偿第82-85页
    4.2 失独者权益保障制度缺失与制度供给思路第85-90页
        4.2.1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制度缺失概述第85-86页
        4.2.2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制度供给思路第86-90页
第5章 失独者民事权益保障的制度创新:代孕的规制第90-117页
    5.1 代孕与代孕合同的界定第90-93页
        5.1.1 代孕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第91页
        5.1.2 代孕与“借腹生子”第91-92页
        5.1.3 代孕合同的性质第92-93页
    5.2 失独者代孕的合法化第93-105页
        5.2.1 代孕合法化的争论第93-95页
        5.2.2 我国目前关于代孕的规定及现状第95-96页
        5.2.3 域外关于代孕的立法状况第96-101页
        5.2.4 失独者完全代孕合法化的证成第101-105页
    5.3 失独者代孕合同的监管第105-106页
        5.3.1 失独者代孕的监管机构第105页
        5.3.2 失独者代孕合同的订立形式第105页
        5.3.3 失独者代孕合同的审批、登记与生效第105-106页
    5.4 失独者代孕合同当事人第106-110页
        5.4.1 失独者代孕合同当事人的资格第106-108页
        5.4.2 失独者代孕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第108-110页
    5.5 失独者代孕子女亲权之归属第110-112页
        5.5.1 代孕子女归属的学说概述第110-111页
        5.5.2 失独者代孕子女归属的认定第111-112页
    5.6 失独者代孕合同的违约责任第112-117页
        5.6.1 失独者代孕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第112-113页
        5.6.2 失独者代孕合同违约行为及责任承担第113-117页
第6章 失独者民事权益保障的制度完善第117-153页
    6.1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监护制度供给第117-128页
        6.1.1 失独者监护的性质第117-119页
        6.1.2 两大法系成年监护制度改革中的公权力介入第119-121页
        6.1.3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于失独者权益保障的欠缺第121-123页
        6.1.4 监护制度的相关完善第123-128页
    6.2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继承制度供给第128-136页
        6.2.1 法定继承制度的相关完善第128-132页
        6.2.2 继承合同制度的相关完善第132-136页
    6.3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收养制度供给第136-141页
        6.3.1 我国收养制度不足与域外相关规定第136-138页
        6.3.2 收养制度的相关完善第138-141页
    6.4 失独者权益保障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供给第141-147页
        6.4.1 失独者“以房养老”的现实意义第141-142页
        6.4.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域外实践第142-144页
        6.4.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相关完善第144-147页
    6.5 失独者隔代探望权的制度供给第147-153页
        6.5.1 隔代探望权的现实和争议第147-149页
        6.5.2 赋予失独者隔代探望权的理由第149-150页
        6.5.3 失独者隔代探望权的规制第150-153页
第7章 失独者社会权益保障的制度供给:社会补偿第153-177页
    7.1 失独者扶助金制度的完善第153-160页
        7.1.1 失独者扶助金的相关规定及其不足第153-156页
        7.1.2“全面二孩”政策下失独者扶助金的制度完善第156-160页
    7.2 失独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经济扶助第160-162页
        7.2.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失独者第160-161页
        7.2.2 失独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扶助方案第161-162页
    7.3 失独者的医疗保障第162-166页
        7.3.1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与失独者的医疗困难第163页
        7.3.2 失独者医疗保障的制度完善第163-166页
    7.4 失独者的精神慰藉第166-170页
        7.4.1 失独者精神慰藉方面的不足第166-168页
        7.4.2 失独者精神慰藉体系的完善第168-170页
    7.5 失独者养老模式的构建第170-177页
        7.5.1 失独者对养老模式的选择第170-171页
        7.5.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模式借鉴第171-174页
        7.5.3 我国失独者养老模式的构建第174-177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77-183页
    8.1 结论第177-181页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81-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9页
附:调查问卷第199-205页
致谢第205-207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07-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onvergence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Laws under RTAs:Legal Challenges of Isds and the Way Forward
下一篇:基于评分卡视角的公立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