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温室效应及其危害 | 第10页 |
1.1.2 薄边界层模型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薄边界层模型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1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12页 |
1.3.2 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薄边界层模型理论与应用实例研究 | 第15-27页 |
2.1 薄边界层模型 | 第15-16页 |
2.2 两-薄层模型与应用实例 | 第16-18页 |
2.2.1 两-薄层模型 | 第16-17页 |
2.2.2 应用实例 | 第17-18页 |
2.3 表层更新模型与应用实例 | 第18-19页 |
2.3.1 表层更新模型 | 第18-19页 |
2.3.2 应用实例 | 第19页 |
2.4 表层散度模型与应用实例 | 第19-20页 |
2.4.1 表层散度模型 | 第19-20页 |
2.4.2 应用实例 | 第20页 |
2.5 经验模型与应用实例 | 第20-26页 |
2.5.1 水-气界面气体扩散速率测定方法与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5.2 基于风速的气体扩散速率与应用实例 | 第21-23页 |
2.5.3 基于风速与水流速的气体扩散速率 | 第23-24页 |
2.5.4 风速与降雨条件下的气体扩散速率 | 第24页 |
2.5.5 河口水域气体扩散速率模型与应用实例 | 第24-25页 |
2.5.6 COARE模型与应用实例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温室气体通量的薄边界层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27-42页 |
3.1 CO_2、CH_4和N_2O通量模型参数的局部敏感性分析 | 第27-33页 |
3.1.1 基于微分的敏感性分析法 | 第27-28页 |
3.1.2 微分法的CO_2、CH_4和N_2O通量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28-31页 |
3.1.3 Morris敏感性分析法 | 第31页 |
3.1.4 Morris法的CO_2、CH_4和N_2O通量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31-33页 |
3.2 CO_2、CH_4和N_2O通量的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33-40页 |
3.2.0 EFAST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2.1 基于EFAST的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35-36页 |
3.2.2 模型参数的EFAST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36-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水体富营养化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研究 | 第42-55页 |
4.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4.2.1 实验过程 | 第42-43页 |
4.2.2 采样点设置和测定指标 | 第43-44页 |
4.2.3 分析仪器和测定方法 | 第44页 |
4.2.4 实验水体的总氮和总磷浓度 | 第44-46页 |
4.3 CO_2和CH_4通量与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性研究 | 第46-53页 |
4.3.1 不同氮磷浓度水体的CO_2和CH_4通量比较 | 第46-48页 |
4.3.2 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4.3.3 CO_2和CH_4通量与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相关性 | 第49-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温室气体通量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 | 第55-65页 |
5.1 水中温室气体的产生 | 第55-56页 |
5.1.1 水中CO_2和CH_4气体的产生与消耗 | 第55页 |
5.1.2 水中N_2O气体的产生与消耗 | 第55-56页 |
5.2 相关性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5.2.1 Peason相关性分析法 | 第56页 |
5.2.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 | 第56-57页 |
5.3 水气界面CO_2和CH_4气体通量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 | 第57-60页 |
5.3.1 研究方法 | 第57页 |
5.3.2 CO_2和CH_4通量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60页 |
5.4 CO_2和CH_4气体分压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 | 第60-63页 |
5.4.1 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5.4.2 CO_2和CH_4气体分压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建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参与的项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