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氯代POPs的种类和危害 | 第11-12页 |
1.2 氯代POPs污染及处置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库存废物 | 第13-14页 |
1.2.2 污染场地 | 第14页 |
1.2.3 UPOPs排放现状 | 第14-15页 |
1.2.4 我国氯代POPs固体废物处置现状 | 第15-16页 |
1.3 氯代POPs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 第16-21页 |
1.3.1 物理法 | 第16页 |
1.3.2 生物修复法 | 第16-17页 |
1.3.3 化学法 | 第17-20页 |
1.3.4 各类技术评估 | 第20-21页 |
1.4 低温热降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5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操作 | 第26页 |
2.3 产物分析 | 第26-28页 |
2.3.1 离子色谱条件 | 第26页 |
2.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 | 第26-27页 |
2.3.3 X射线衍射条件 | 第27页 |
2.3.4 拉曼光谱条件 | 第27-28页 |
2.3.5 电子自旋共振条件 | 第28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单组份金属氧化物对HCB催化降解研究 | 第29-39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3.2 金属氧化物脱氯活性分析 | 第29-31页 |
3.3 HCB降解有机产物分布 | 第31-32页 |
3.4 HCB与高活性催化剂降解产物鉴定 | 第32-34页 |
3.4.1 X射线衍射法分析 | 第32-33页 |
3.4.2 Raman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3.5 高活性催化剂降解HCB途径分析 | 第34-37页 |
3.5.1 自由基变化 | 第34-36页 |
3.5.2 CaO催化降解HCB途径分析 | 第36页 |
3.5.3 α-Fe_2O_3催化降解HCB途径分析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双组份金属氧化物对HCB催化降解研究 | 第39-51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4.1.1 CaO添加比例设置 | 第39页 |
4.1.2 双组份催化剂复配 | 第39-40页 |
4.1.3 催化剂重复利用性实验 | 第40页 |
4.2 双组份金属氧化物脱氯活性分析 | 第40-42页 |
4.3 CaO/α-Fe_2O_3降解HCB产物分析 | 第42-45页 |
4.3.1 脱氯加氢产物分布 | 第42-43页 |
4.3.2 高聚产物鉴定 | 第43-44页 |
4.3.3 氯元素质量分布规律 | 第44-45页 |
4.4 CaO/α-Fe_2O_3降解HCB途径分析 | 第45-47页 |
4.5 CaO/α-Fe_2O_3降解HCB重复利用性分析 | 第47-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52页 |
5.3 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1页 |
发表论文 | 第61页 |
主持和参加的课题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