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关于破产重整模式的研究 | 第15页 |
1.2.2 关于破产重整价值目标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破产重整下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本文框架 | 第18-20页 |
2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概念和模式 | 第20-21页 |
2.1.1 破产重整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破产重整的模式 | 第20-21页 |
2.2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原因 | 第21-23页 |
2.2.1 促成重组方案的顺利通过 | 第21-22页 |
2.2.2 获得破产法对于债务人的制度性保护 | 第22-23页 |
2.2.3 实际破产清算的清偿比例较低 | 第23页 |
2.3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程序 | 第23-26页 |
2.3.1 破产重整的申请 | 第23-24页 |
2.3.2 法院的审查 | 第24页 |
2.3.3 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定 | 第24页 |
2.3.4 重整计划草案的通过 | 第24-25页 |
2.3.5 重整计划的执行与监督 | 第25-26页 |
2.4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4.1 营运价值论 | 第26页 |
2.4.2 利益与共论 | 第26-27页 |
2.4.3 社会政策论 | 第27-28页 |
3 ST超日破产重整案例介绍 | 第28-40页 |
3.1 ST超日概况 | 第28-30页 |
3.1.1 ST超日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1.2 产品结构及技术状况 | 第28页 |
3.1.3 股东及股权结构 | 第28-30页 |
3.2 ST超日面临的困境 | 第30-34页 |
3.2.1 打破债市“零违约”神话 | 第30页 |
3.2.2 超日公司股票暂停上市 | 第30页 |
3.2.3 超日公司流动性困难持续存在 | 第30-31页 |
3.2.4 ST超日深陷各方起诉 | 第31-34页 |
3.3 ST超日破产重整的进程 | 第34-40页 |
3.3.1 法院指定管理人负责破产重整程序 | 第34-35页 |
3.3.2 资产评估情况 | 第35页 |
3.3.3 债权审查确认情况 | 第35页 |
3.3.4 偿债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3.3.5 确定重整参与方权益分配标准 | 第36-38页 |
3.3.6 全额兑付超期债券 | 第38页 |
3.3.7 采取经营保留模式 | 第38-40页 |
4 ST超日破产重整效果分析 | 第40-51页 |
4.1 ST超日破产重整的财务绩效分析 | 第40-44页 |
4.1.1 破产重整对ST超日盈利能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4.1.2 破产重整对ST超日营运能力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 对债务人的效果分析 | 第44-47页 |
4.2.1 ST超日法律主体改变 | 第44-46页 |
4.2.2 清偿到期债务免于破产 | 第46-47页 |
4.2.3 保留原有主营业务 | 第47页 |
4.3 对债权人结果的分析 | 第47-48页 |
4.3.1 获得高重整偿还率 | 第47页 |
4.3.2 降低了债权人资产 | 第47-48页 |
4.4 对职工和股东结果的分析 | 第48-51页 |
4.4.1 职工的合法利益得以保护 | 第48页 |
4.4.2 保障了股东的合法利益 | 第48页 |
4.4.3 恢复上市保障了股民的利益 | 第48-51页 |
5 ST超日破产重整的经验与启示 | 第51-55页 |
5.1 本案例的经验 | 第51-52页 |
5.1.1 管理人的第三人地位使ST超日重整顺利进行 | 第51页 |
5.1.2 破产重整给企业带来增值,避免企业资源的浪费 | 第51页 |
5.1.3 调整权益实现出资人与投资人利益的平衡 | 第51-52页 |
5.1.4 经营保留模式下的破产重整短期绩效提升明显 | 第52页 |
5.2 本案例的启示 | 第52-55页 |
5.2.1 破产重整是保障债权人及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途径 | 第52页 |
5.2.2 债务重组与资产重组的有机结合是破产重整成功的必要条件 | 第52-53页 |
5.2.3 保证公司破产重整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 第53-54页 |
5.2.4 破产重整监督主体应多元化 | 第54-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