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汇表 | 第12-13页 |
1.绪论 | 第13-33页 |
1.1 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3-17页 |
1.1.1 农田重金属污染来源 | 第14页 |
1.1.2 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和循环 | 第14-17页 |
1.2 重金属污染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1 重金属对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的影响 | 第17页 |
1.2.2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作物生长的相互影响 | 第17-18页 |
1.3 水稻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 第18-20页 |
1.3.1 不同重金属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2 重金属对水稻污染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 | 第20-23页 |
1.4.1 自然修复 | 第20-21页 |
1.4.2 物理工程修复 | 第21页 |
1.4.3 化学修复 | 第21页 |
1.4.4 生物修复 | 第21-23页 |
1.5 土壤中的微生物 | 第23-29页 |
1.5.1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1.5.2 土壤微生物过程 | 第24-25页 |
1.5.3 土壤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第25-26页 |
1.5.4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6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29-33页 |
1.6.1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31页 |
1.6.2 项目来源 | 第31-33页 |
2.抗耐镉、铬丝状真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机理研究 | 第33-4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2.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34页 |
2.1.2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检测 | 第34页 |
2.1.3 抗耐重金属菌株筛选培养基配置 | 第34-35页 |
2.1.4 镉、铬重金属标准溶液配制 | 第35页 |
2.1.5 抗耐重金属菌株的筛选 | 第35页 |
2.1.6 抗耐重金属菌株序列扩增和分析 | 第35-36页 |
2.1.7 水稻无菌苗的培养 | 第36页 |
2.1.8 抗耐重金属菌株与水稻无菌苗共培养 | 第36页 |
2.1.9 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IR)分析所获菌株抗耐重金属机理 | 第36-37页 |
2.2 结果 | 第37-43页 |
2.2.1 土样重金属含量的检测 | 第37页 |
2.2.2 抗耐Cd、Cr、Pb、Hg、Cu真菌的筛选 | 第37-38页 |
2.2.3 菌株 18S rDNA序列鉴定 | 第38-39页 |
2.2.4 抗耐重金属菌株与水稻苗共培养 | 第39-40页 |
2.2.5 抗耐重金属菌株扫描电镜结果 | 第40页 |
2.2.6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40-43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2.3.1 抗耐重金属菌株的筛选 | 第43-44页 |
2.3.2 重金属菌株对水稻生长效果研究 | 第44-45页 |
2.3.3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吸附镉、铬机理研究 | 第45-46页 |
3.镉、铬污染对水稻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 第46-8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5页 |
3.1.1 盆栽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3.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48页 |
3.1.3 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基配置 | 第48页 |
3.1.4 稀释平板法测量土壤微生物数量 | 第48-49页 |
3.1.5 Biolog-ECO分析土壤微生物特征碳源 | 第49页 |
3.1.6 DGGE分析重金属污染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49-53页 |
3.1.7 宏基因组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 | 第53-55页 |
3.2 结果 | 第55-81页 |
3.2.1 试验土样理化性质 | 第55-56页 |
3.2.2 不同重金属处理条件下土壤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56-58页 |
3.2.3 重金属处理对水稻根际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58-65页 |
3.2.4 重金属处理对水稻根际土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65-74页 |
3.2.5 重金属处理土壤细菌种群结构分析 | 第74-81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81-84页 |
3.3.1 不同重金属处理条件下土壤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81-82页 |
3.3.2 重金属处理对水稻根际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3.3.3 重金属处理对水稻根际土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83页 |
3.3.4 重金属处理土壤细菌种群结构分析 | 第83-84页 |
4.总结 | 第84-88页 |
4.1 研究结果 | 第84-86页 |
4.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86-87页 |
4.3 本研究不足及改进设想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