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8页 |
1.1 稻田节水、温室气体减排及维持稻田有机碳库稳定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2 水分管理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1 水分管理影响稻田CH4排放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2 水分管理影响稻田N2O排放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3 水分管理影响稻田CO2排放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机制 | 第22-33页 |
1.3.1 土壤有机碳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1.3.2 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3.3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 | 第29-3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3-35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案 | 第35-38页 |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稻-油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 第38-5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4页 |
2.1.1 试验点概况 | 第38-39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2.1.3 田间管理 | 第40-41页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1-43页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6页 |
2.2.1 试验期内日均温及降水量 | 第44-45页 |
2.2.2 稻田灌水量及土壤含水量 | 第45-47页 |
2.2.3 稻-油轮作系统土壤温度 | 第47-48页 |
2.2.4 稻田其它土壤理化性状 | 第48-54页 |
2.2.5 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 | 第54-56页 |
2.3 讨论 | 第56-58页 |
2.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稻-油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59-8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3.1.1 试验点概况 | 第60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60页 |
3.1.3 田间管理 | 第60-61页 |
3.1.4 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 第61-62页 |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2-6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5页 |
3.2.1 CH_4排放 | 第63-65页 |
3.2.2 N_2O排放 | 第65-67页 |
3.2.3 CO_2排放 | 第67-69页 |
3.2.4 综合增温潜势与单位产量综合增温潜势 | 第69-72页 |
3.2.5 稻田不同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 第72-75页 |
3.3 讨论 | 第75-78页 |
3.3.1 不同水分管理对GHGs排放的影响 | 第75-77页 |
3.3.2 水分管理对GWP和Yield-GWP的影响 | 第77-78页 |
3.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稻-油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80-10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4.1.1 试验点概况 | 第81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81页 |
4.1.3 田间管理 | 第81页 |
4.1.4 测定指标 | 第81-85页 |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8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9页 |
4.2.1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对稻田节水灌溉的响应 | 第85-87页 |
4.2.2 土壤微生物量碳对稻田节水灌溉的响应 | 第87-89页 |
4.2.3 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89-90页 |
4.2.4 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含量 | 第90-92页 |
4.2.5 总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浓度与储量 | 第92-95页 |
4.2.6 总土壤有机氮及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浓度与储量 | 第95-98页 |
4.2.7 全土及土壤各组分碳氮比 | 第98-99页 |
4.3 讨论 | 第99-102页 |
4.3.1 SOC储量的变化 | 第99-100页 |
4.3.2 不同水分管理对SOC组分储量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4.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3-111页 |
5.1 综合讨论 | 第103-106页 |
5.2 主要结论 | 第106-108页 |
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8-109页 |
5.4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