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1 植物远缘杂交与异源多倍体 | 第13-14页 |
1.2 作物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油菜远缘杂交的研究 | 第15-23页 |
1.3.1 芸薹属简介 | 第15页 |
1.3.2 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2.1 远缘杂交转移抗性基因 | 第16-17页 |
1.3.2.2 导入细胞质不育基因 | 第17-18页 |
1.3.3 远缘杂交诱导染色体的消除 | 第18-20页 |
1.3.3.1 染色体消除现象 | 第18页 |
1.3.3.2 芸薹属远缘杂交的染色体消除现象 | 第18-20页 |
1.3.4 染色体消除机制研究 | 第20-23页 |
1.4 单体异附加系的研究 | 第23-29页 |
1.4.1 单体异附加系 | 第23-24页 |
1.4.2 芸薹属植物附加系研究概况 | 第24页 |
1.4.3 附加系的培育方法 | 第24-25页 |
1.4.4 附加系的鉴定手段 | 第25-27页 |
1.4.4.1 分子标记 | 第25-26页 |
1.4.4.2 细胞学手段 | 第26-27页 |
1.4.5 单体附加系应用的新思路 | 第27-28页 |
1.4.5.1 异源多倍体的基因组解析 | 第27-28页 |
1.4.5.2 异附加系促进受体基因组重组 | 第28页 |
1.4.6 易位系、代换系研究 | 第28-2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2 远缘杂交诱导甘蓝型油菜A亚基因组的剥离 | 第31-58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2.2 染色体计数及染色体行为观察 | 第33-34页 |
2.2.3 胚抢救 | 第34页 |
2.2.4 组织培养 | 第34-35页 |
2.2.5 花粉育性观察 | 第35页 |
2.2.6 AFLP分析 | 第35-39页 |
2.2.7 原位杂交 | 第39-44页 |
2.2.7.1 酶解制片 | 第39-40页 |
2.2.7.2 探针及封阻DNA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7.3 原位杂交过程 | 第41-43页 |
2.2.7.4 原位杂交照片的处理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2.3.1 剥离白菜RBR ZS11的创建 | 第44-46页 |
2.3.2 剥离过程的细胞学鉴定 | 第46-49页 |
2.3.2.1 F_1(2n=29)植株的染色体行为 | 第46-47页 |
2.3.2.2 杂种F_1、BC_1及RBR ZS11的原位杂交分析 | 第47-49页 |
2.3.3 杂种F_1及RBR ZS11的AFLP分析 | 第49-50页 |
2.3.4 RBR ZS11的聚类分析 | 第50-52页 |
2.3.5 RBR ZS11的表型特征 | 第52-54页 |
2.4 讨论 | 第54-58页 |
2.4.1 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染色体丢失的相关机制 | 第54-55页 |
2.4.2 远缘杂交抽离甘蓝型油菜A亚基因组的优势 | 第55-56页 |
2.4.3 RBR的研究意义 | 第56-58页 |
3 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染色体的遗传解析 | 第58-81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3.2.2 染色体计数及染色体行为观察 | 第60页 |
3.2.3 花粉育性观察 | 第60页 |
3.2.4 原位杂交 | 第60-61页 |
3.2.4.1 探针制备 | 第60页 |
3.2.4.2 多重双色原位杂交 | 第60-61页 |
3.2.5 C基因组染色体特异基因引物 | 第61-62页 |
3.2.5.1 特异引物设计 | 第61页 |
3.2.5.2 PCR扩增 | 第61-62页 |
3.2.6 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7页 |
3.3.1 RBR附加C亚基因组染色体的MAALs的创建 | 第63-64页 |
3.3.2 C基因组染色体特异引物鉴定MAALs | 第64-65页 |
3.3.3 MAALs中C基因组染色体的完整性鉴定 | 第65-67页 |
3.3.4 MAALs的染色体配对分析 | 第67-70页 |
3.3.5 MAALs的雌、雄配子传递率分析 | 第70-71页 |
3.3.6 以MAALs锚定基因组序列中的未定Scaffolds | 第71-72页 |
3.3.7 MAALs的表型特征 | 第72-75页 |
3.3.8 黄化型RBR Oro植株 | 第75-77页 |
3.4 讨论 | 第77-81页 |
3.4.1 C亚基因组与甘蓝型油菜的抗性及适应性 | 第77-78页 |
3.4.2 C亚基因组的独立进化与共进化 | 第78-79页 |
3.4.3 MAALs有助于优化油菜基因组信息 | 第79-81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8页 |
附录Ⅰ | 第98-107页 |
附录Ⅱ | 第107-108页 |
个人简介 | 第107页 |
发表文章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